天津北方網訊:2月19日,在天津農學院的實驗室內,記者見到了忙碌的班立桐。只見他身著白色實驗服,神情專注,手中的接種鏟在無菌環境下精准地將白靈菇的母種轉接到培養基上,每一個動作都流暢且熟練。柔和的燈光灑在實驗臺上,映照出他對科研的執著與熱愛。這個看似簡單的轉管操作,實則是他探索農業技術創新的關鍵一步,而這背後,更是他多年來為農業發展不懈努力的一個縮影。

在農業領域,班立桐是一位默默耕耘、積極建言獻策的踐行者。作為天津農學院的教授老師、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懷揣著對農業的熱忱,一心只為推動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兩會期間,班立桐的提案總是備受關注。去年,他提出加強西部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建議,“去年在兩會期間,我提出了關於加強西部高海拔地區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建議,沒想到農業農村部如此重視,不僅跟我溝通,還給出了很好的回復意見。”這一建議迅速得到農業農村部的高度重視,不僅與他積極溝通,還給出詳盡回復意見。今年,當他再次踏上甘肅的土地時,欣喜地看到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以甘肅省武威市的天祝縣和古浪縣為例,食用菌產業取得長足進步,產量逐年攀昇,規模不斷擴大,農民的收益也越來越好。

2024年,班立桐先後10次前往甘肅,其中7次前往武威市天祝縣和古浪縣,1次前往甘南州,2次前往慶陽市。在武威市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他見證了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當地的食用菌品種主要是香菇,而去年,新增了高原反季節平菇等品種,如今已形成了以平菇、香菇為主導,搭配大球蓋菇、羊肚菌等其他品種的繁榮局面。”

自2018年開始,班立桐就投身於武威的技術服務和東西部協作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與當地的科研院所、大型龍頭企業以及菇農建立了深厚情誼。利用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援助資金支持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甘肅科技廳也撥出經費,資助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為農民服務,形成了良好的協作機制。“通過這些年的合作,我們和當地各方建立了非常好的關系,實現了技術的轉移轉化,在科研方面也形成了良性循環。”這種合作不僅實現了技術的轉移轉化,還在科研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環。天津的技術乾部和專家根據當地需求,以“候鳥式”的服務模式,經常前往甘肅解決實際問題。
在東西部協作中,班立桐還關注到西部地區獨特的地理優勢。天祝縣地處高海拔冷涼地區,夏季特別適合食用菌產業發展。目前主要種植平菇和香菇,2025年,他計劃將天津成熟的白靈菇品種引入天祝縣進行反季節栽培。“我們計劃在9月10號左右讓當地出菇,和天津的出菇時間形成季節差,填補市場空白,預期經濟效益會很好。”

此外,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農民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高漲,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從幾年前的3000個棚發展到現在將近1萬個棚,2024年產量超過10萬噸。天津和甘肅兩地的科技管理部門對農業產業發展給予了全方位支持,不僅在食用菌領域,還在肉牛、肉羊、蔬菜以及種植智能化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智能化和機械化水平的快速提昇。
今年,班立桐將目光投向了無人機噴灑農藥這一新興領域。在前期調研中,他發現無人機噴灑農藥施肥雖然能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無人機噴灑農藥時,可能會影響周邊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我通過和農業領域的朋友交流、看新聞以及網絡查詢發現,這類訴訟案件在全國還挺多的,我查到1000多件類似案例。”這讓他意識到,在無人機管理、報批流程、操作人員培訓以及損失判定和避免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強管理。他正積極調研,准備將這些想法形成提案。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第三次全體會議即將召開,班立桐懷著興奮的心情,積極准備提案。“我懷著非常興奮的心情准備去北京參會,參會期間我一定會認真學習大會文件,了解國家重點熱點時事。會後,我也會把大會精神傳達給身邊的老師和學生,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津雲新聞記者 劉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