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一生物在研產品達數十種,其中,近十種已實現產業化。
編者按
產業協同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領域。11年來,京津冀從過去的“單打獨斗”走向協同發展,區域競爭力大幅提昇。
據了解,京津冀三次產業構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變化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產業比重近七成,提高10.8個百分點。隨著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北京由“大而全”轉向“強而精”,天津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河北省由“接得住”轉向“昇級跳”。三地圍繞產業鏈做大做強,不斷“擴拼圖”、補短板,協同發展呈現新氣象,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向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加快前進。
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企業、院校、科研機構,記錄三地產業協同的最新成果和生動實踐,展現天津在服務重大國家戰略中的新進展、新成效。
地緣優勢促進產業協作,這句話放在京津冀地區格外合適。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來,天津的產業優勢、北京的研發能力、河北省的廣闊市場,發揮出京津冀三地“同心同氣”的強大合力,助推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不斷躍遷。
日前,天津武清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與北京未來科學城、農業中關村核心區,以及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等園區簽署了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協同發展伙伴園區合作計劃。
按照計劃,京津冀三地專業園區將加強合作共建、聯動發展,推動三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主體間的資源共享、技術研發與成果運用,加速區域間分工協作和要素流動,提昇園對園的營商環境服務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保障重點項目落地。
作為重點合作園區,天津武清開發區合成生物產業發展如何?園區“鏈”出了哪些協同成果?近日,記者走進一線,尋找答案。
在天津武清開發區開源道附近,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北京化工大學天津武清產學研基地正在加緊建設,預計今年4月底投入使用。
“北京化工大學在京津冀三地都建立了基地,形成‘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產業格局。天津主要進行高附加值生物醫藥項目的轉化,河北省則偏重大宗商品項目的轉化。今年,天津基地將引進17個項目。”天津武清開發區生物醫藥投促中心主任趙沛虎表示,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的結合,使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產業集聚效應顯著。目前,武清區合成生物企業有60餘家,其中,近一半有京冀“元素”。
位於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核心區的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元一生物)的創始人張驪來自北京。該公司主要依托合成生物學技術構建菌株,通過微生物發酵規模化生產,實現蝦青素、超氧化物歧化?、膠原蛋白等產品商業化落地。
據了解,元一生物不僅在武清區設有研發中心,在北京也設有發酵工藝優化實驗室,實現北京、天津“雙研發”,並在河北省和內蒙古設有生產線,年產能達數千噸,今年,預計在武清區新建中試車間和生產基地,以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張驪帶記者來到該公司的小試實驗室,這裡的蝦青素正處於小試階段。“蝦青素小試發酵周期通常為3至5天。再過兩天,這些反應器內酵母菌就會培養出蝦青素,呈現出深紅色的液態,如果菌株生產性能優異,就可以進入中試階段。”張驪指著發酵罐上方的電子屏幕告訴記者,罐內轉速、氧氣含量、酸鹼度、溫度等數據會實時出現在這裡。
“蝦青素是我們的拳頭產品。目前,公司在研產品達數十種,其中,近十種已實現產業化。” 張驪表示,該公司在天津有多家合作企業,並與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進行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
九天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簡稱九天基因)就是元一生物的合作伙伴之一,為其提供基因片段。該公司是由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孵化的高科技生物公司,其投資方來自北京。每月,這裡可合成5至8MB(兆鹼基對)DNA(脫氧核糖核酸)。
“公司成立於2020年。當時武清區已經有幾家類似的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我們考慮到落地在這裡,上下游間的合作會更方便。”九天基因總經理趙猛說,近年來,武清區合成生物產業發展迅猛,現已有數十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該公司在基因測序和分子試劑、生物?采購等領域均與這些企業有所合作。
人纔是合成生物企業發展的關鍵。走進九天基因實驗室,研發人員正在探討新產品的研發方案。“目前,我們能合成500KB(千鹼基對)的DNA,1MB等更長的片段基因合成技術正在研發中。”據趙猛介紹,超過10KB的長片段DNA合成在組裝工藝上有一定難度,通常,成功率比合成短片段DNA低。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可一次性完成長片段DNA組裝,成功率約95%,比一些短片段合成的成功率還高。
九天基因的產業鏈是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的一個縮影。每年,該公司在河北省采購500多萬元的原材料,產品銷往500餘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其中北京客戶達百餘家,去年,銷售收入超1200萬元。
不只是元一生物和九天基因,近年來,武清區依托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諾禾致源、金匙醫學、擎科生物等鏈主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專業人纔,孵化了幾十家從事基因測序、基因編輯、基因合成、菌株篩選、工業發酵等相關領域企業,形成了完善的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生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
說起天津武清開發區對合成生物企業的吸引力,從事招商工作的趙沛虎有直觀的感受。“我經常接到北京企業諮詢落戶的電話,他們看中的是咱這兒的產業生態”。趙沛虎告訴記者,以前,一些北京的高校和企業做基因測序,要寄到武清區的企業完成,他們如果在這裡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前後院兒”就是上下游,節省了不少物流時間和成本。
趙沛虎經常參加京津冀三地行業會議並拜訪相關企業,他從和企業的對接中感到,成本是企業較為在意的因素。“就房租成本來說,北京亦莊的部分廠房,租金約每天4元一平方米,而在武清開發區,只要五六角;武清的人工成本比北京低了一半左右。”他表示,目前,天津武清開發區有70多個儲備項目,其中約30%來自北京。
從經濟接軌“深一度”到鏈起產業“協作圈”,如今,在京津冀三地資源聯動、產業協同的背景下,合成生物產業已成為武清區的焦點賽道。科教資源、產業基礎、平臺支橕、人纔聚集等眾多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落地。據趙沛虎介紹,天津武清開發區成立了7只包括合成生物在內的生物醫藥制造專項基金,規模達12億元,目前在投項目有7個。今年,預計新增約40家合成生物企業落地天津武清開發區。(記者 寧廣靖 文並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