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百姓冷暖、民生福祉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心頭最大的牽掛。總書記的關切,激發起各地群眾接續奮斗的熱情和乾勁,懸崖村從“深度貧困”到“旅游勝地”,毛南族不再“難”,他們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幸福。
不忘囑托創造新生活
2020年,毛南族群眾代表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匯報他們脫貧的喜悅心情。在2020年全國兩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了重要指示,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消息傳來,毛南族的鄉親們激動萬分,備受鼓舞,群眾代表譚美春等人,更是喜悅和振奮。
如今環江通了高鐵,鄉親們又來到一個新的起點。

“貴南高鐵開通,我們毛南山鄉期盼已久。貴南高鐵將成為我們毛南族連接外界的橋梁,把我們毛南族特有的儺面、花竹帽,還有五香特色產品帶往全國各地,讓我們對未來更加有信心,日子越過越紅火。”譚美春說。
一條高鐵,既是山區百姓打開山門的經濟線、開放線、生命線,也是鄉村振興的黃金路、生態路、幸福路。“一條紅火大道串聯起一條產業鏈,讓毛南山鄉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譚美春說,山多路少,出行不便,日子便沒有新的盼頭。交通不便制約經濟發展,“高鐵修到我家鄉”,更是成為當地百姓多年來縈繞於心的夙願。“從此山不再高,海不再遠。”隨著貴南高鐵通車,對於未來的生活,譚美春滿眼期待。
環江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韋倩介紹,為了迎接高鐵旅游新時代的到來,環江出臺了《2023年自治縣“高鐵旅游”引爆文旅市場工作方案》,制定了環江高鐵旅游五條措施,創新高鐵旅游市場營銷宣傳新模式,構建“快旅慢游”高鐵旅游產品體系,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務,打響“世遺環江 多彩毛南”的旅游品牌。
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
波川村坐落在深山之中,曾經山路崎嶇,現在一條筆直的公路穿村而過,一幢幢富有毛南族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波川村山多地少,2017年脫貧以來,村裡就因地制宜,逐漸發展起養殖產業。
與圈養不同,這裡的豬和牛一樣,都養殖在山林裡,當地村民也稱之為山豬。“我們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林地資源非常豐富,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林地,所以都把豬養在山裡,這種養殖方式也讓豬的肉質更好。”環江景陽山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譚道遠說。
譚道遠是波川村民,從事山豬養殖已有十多年,讓他感觸最深的是這幾年水泥路的修通、高鐵的開通、網絡的暢通和養殖場用水問題的解決。

“我們現在水泥路通到養殖場,政府幫我們從附近的河道裡引水過來,解決了養殖場的用水問題,特別是還通了網絡,加強了我們與外界的聯系,銷售更好了。”譚道遠說,2023年合作社存欄山豬800多頭,年產值在150萬元左右,平均幫助脫貧戶增收4000多元。
“現在我們除了零售,還在城裡開了實體專賣店,也嘗試開了網店,鋪開銷路。”譚道遠說,專賣店聯合了養牛合作社及農戶,集合了香豬、香牛、山羊、土雞等環江特色產品一起銷售。
“這樣店面產品更加豐富,也能通過專賣店幫助農戶把產品一起銷售出去。網店的運營我們還需要加強學習,接下來會重點做這方面。”譚道遠說,原先他們是以本地客戶零售為主,現在高鐵高速都通了,網絡也發達,加強了跟外面的溝通合作。未來他計劃開線下實體店和網店,開闊銷路,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
從“深度貧困”到“旅游勝地”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時任古路村支部書記駱雲蓮匯報了當地脫貧攻堅的變化。“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總書記的囑托,駱雲蓮一刻都沒有忘記。
八年過去了,古路村早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駱雲蓮告訴津雲記者:“過去我們這裡與世隔絕,現在不僅修了公路和索道,還覆蓋了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提高,修建了幾個大型停車場、公共廁所和觀景平臺。旺季的時候一天能接待上萬游客,老百姓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古路村地處四川大渡河大峽谷入口的絕壁之上,被稱為懸崖上的村莊,是個500多人的彝族村落,整個村子坐落在海拔1400米的懸崖之上。獨特的地勢造就了這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狀況。2004年之前,古路村騾馬道尚未建成,村民下山需依靠藤蔓、木棍拼湊而成的木梯,整個村落幾乎與外界隔絕。
回憶起那段“與世隔絕”的日子,現任古路村黨支部書記鄭望春提及一個細節。2002年,他在親戚家串門的時候,被一件淡綠色的“儲物櫃”吸引了。彼時的古路村家家戶戶用的儲物櫃都是木板自制而成,這件造型別致的“儲物櫃”吸引他多次到親戚家一探究竟,親戚也說不清這個從山下撿來的櫃子到底是什麼。
直到後來,騾馬道建成,電力接通,鄭望春纔知道這個造型獨特的“儲物櫃”原來是老式冰箱。對於沒有通電的村子來說,電器自然是無比陌生的物品。
2010年6月10日,古路村全村拉閘通電,正式結束了無電歷史。
有了電,各種電器設備走進了村民的生活,電視讓他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冰箱可以儲存食物,洗衣機減輕了家務負擔。更重要的是,電為村裡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一些簡單的加工作坊開始出現,村民們可以利用電力加工農產品,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收入。電,成為了古路村脫貧的第一步,它啃下了脫貧攻堅路上的第一塊 “硬骨頭”。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脫貧致富的至理名言。
很長一段時間裡,古路村通往山下只有一條路,那是用木梯搭建的路。寬約1米的木梯沿山走勢而搭,坡度超過70°。木梯只能容納一個人上下,如果遇到對向來人,另一個人只能站在旁邊岩石上讓行。攀爬的人需要高度緊張,一不小心就會跌落到懸崖下,下雨天木梯非常濕滑,村民不敢輕易下山。

直到2003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一條寬約1米的騾馬道,2009年到2015年,對騾馬道做了硬化。2016年,為解決村民出行難題,當地政府投入2340萬元,修建了一條集客貨運輸、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索道。2018年10月1日,索道建成,橫跨750米天塹。以往3個小時的路程,如今只需要3分鍾,徹底打破了地理桎梏。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的浪潮也席卷到了古路村。
2019年,村裡開通了寬帶,網購不再是夢想,快遞能直通到村。曾經那個與世隔絕的小山村,如今已經全面覆蓋5G網絡,村民們都用上了智能手機。互聯網的接入,為古路村帶來了無限的可能,讓這個 “雲端孤村” 與世界緊密相連。
互聯網不僅帶動了文旅產業的發展,還為古路村的經濟作物銷售開闢了新渠道。村民們種植的水果、茶葉等農產品,通過網絡遠銷全國各地。以前,由於交通不便,這些農產品常常滯銷,村民們一年的辛苦勞作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現在,借助互聯網,農產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村民們的收入大幅增加。

今年年初,古路村又開啟了緊鑼密鼓的施工,這一次是要從山下向垂直距離800米的中轉平臺上“引水”。“懸崖上施工,辦法總比困難多。”駱雲蓮在朋友圈寫下這句被她念叨了無數次的口號,“有空運的,有空吊的,有人背的,有馬馱的……再大的困難都阻止不了地方發展。”這項提昇文旅服務接待能力的工程,預計在“五一”之前改造完成。
如今,古路村244戶680人,全村共有21家民宿,可以同時接待300人左右。2024年,人均年收入將突破1萬8千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萬元。
津雲新聞記者 郭強 見習記者韓煦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部分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