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分別於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
今年南開大學共有3位全國人大代表、3位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兩會”,為國家發展大計建言獻策。他們分別是全國人大代表陳雨露、陳軍、卜顯和,全國政協委員許京軍、范小雲、楊爽。從南開走出的代表、委員們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關注社會熱點,情系國計民生。
南開大學師生員工熱切關注全國兩會,聚焦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倍感自豪和振奮,同時也明確了新的奮斗方向,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師生們紛紛表示,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齊心協力、乘勢而上,以南開人的價值追求和責任擔當,更好地扛起時代發展新使命,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南開有為”的嶄新篇章。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認為,消費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著重抓好的工作之首。消費是暢通經濟循環、激發市場活力的關鍵舉措,需從提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創新消費供給三方面協同發力,使老百姓“能消費、敢消費、樂消費”。夯實消費根基,讓群眾“能消費”。通過穩就業政策保障居民收入增長,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減輕教育、住房等民生領域支出壓力、增強消費底氣。優化消費生態,讓群眾“敢消費”。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完善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創新消費供給,讓群眾“樂消費”。培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業態,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沈浸式消費體驗。作為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的一名教師,我們應更好地領會國家戰略要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學術理念,積極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源於中國、服務中國”的有效理論,為更快更好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南開力量。
人工智能學院院長、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員趙新說,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前幾年“人工智能”代表著較為高精尖的技術突破;今年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人工智能技術落地變得觸手可及,人工智能從業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落地對教育提出了挑戰,專業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跟上時代潮流進而引領技術發展成為教育者思考的首要問題。此外,通識類人工智能教育如何開展並推進“人工智能+”走深走實、人工智能基礎教育如何面向年齡較小的求學者講解,也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在賦能新質生產力方面要充分發揮作用,聯系到人工智能領域從業者自身,我們將努力讓原創的自動化克隆技術,在解決畜牧業育種“卡脖子”問題發力,賦能育種技術形成新質生產力。
漢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劉佳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創新局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鞏固拓展全球伙伴關系,中國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中文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伴隨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而顯著提昇,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新時代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學院始終堅持文化引領、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的宗旨,以學院的國際化視野、美育教育優勢等特色為切入點,努力培養更多“知華友華愛華、願講能講會講中國故事”的國際學生,用心打造國際中文教育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特色項目,積極營造南開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新生態,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的交流與互鑒貢獻南開力量。
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說,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與旅游市場持續活躍”。人民文化需求的滿足與文化產業體系建設,其實現程度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狀況密切相關。2025年剛過去的春節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的首個春節,圍繞“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活動,各地開發了多種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不僅激發了需求潛力和刺激了消費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地方產業多樣態的融合發展和結構上的轉型昇級。從春節假期8天旅游消費情況來看,全國國內出游5.01億人次,同比增長5.9%,國內出游總花費6770.02億元,同比增長7.0%。這一切都說明文旅需求的潛力是巨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巨大的,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前景也是巨大的,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文學院教授、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張靜表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古典詩詞數千年來深刻參與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生成與民族精神的塑造,被譽為中華文化的“芯片”,具有表達公共情緒的強大感召力和穿透力。我們要深入發掘、傳講古典詩詞中蘊含的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為詩教傳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一方面我們希望借助高科技,將人工智能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場景化、地域化、風情化展示古典詩詞中的傳統文化之美;另一方面葉嘉瑩先生生前留下了大量授課音視頻資料和文字稿,也期待在高科技的加持助力下,這些珍貴的資源能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推動詩詞文化傳承,力爭打造出運用中國話語、體現中國價值、彰顯中國精神的精品佳作。同時,我們也將持續開展“詩教潤鄉土”活動,寫好古典詩詞賦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促進已有詩教潤鄉土示范單位之間的互動交流,將古典詩詞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折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現代文明形態一脈相承之處,以風土人情、地域人文、民俗風物,為現代文明生活形態增添更多的書香氣和人文煙火氣。
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盛泉說,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令我深感振奮。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深知,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而數學是支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石,為科學技術的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橕。我所從事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就是基於數學模型和算法解析生物大數據、揭示生命規律的交叉學科研究,相信數學等基礎學科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精准醫療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未來,我將繼續緊跟國家戰略需求,深化數學與生物、信息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纔,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貢獻南開智慧。
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木琳表示,今年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關鍵之年。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是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繪制的更加細致的“施工圖”,作為一名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方向明確、使命在肩。我們必須將全國兩會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銜接,緊跟學校“六個三”部署要求,圍繞形成強大思政引領力,高質量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踐行好、運用好輔導員“一線規則”,緊密貼近網絡時代大學生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態,系統性謀劃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積極構建精准思政、質量黨建、積極維穩三位一體育人格局,以高質量黨建思政推動新工科拔尖創新人纔自主培養工作高質量閉環。
南開大學派駐甘肅省莊浪縣東門村第一書記賈盛說,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後第一次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毫不松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等內容,針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作出工作部署。作為一名南開大學對口幫扶乾部,我將深入學習領會全國兩會精神,貫徹落實好報告中提出的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任務,以信心凝聚力量,用實乾譜寫華章,把學校豐富的科技、專家資源引入東門村,把鄉村全面振興的“南開畫卷”描繪得更加壯麗。
化學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韋科妤說,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石,在通信、能源、醫療等多個關鍵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半導體光電器件領域的博士研究生,我深刻認識到科研創新對於國家科技競爭力提昇的重要性,也深知青年科研工作者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未來,我將繼續深耕半導體光電器件領域,立足化學基礎學科,融合材料、物理和半導體器件等交叉學科優勢,緊密圍繞行業發展需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為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高科技產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橕。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我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務實的創新精神,踐行新時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醫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南開大學2024年學生年度人物稱號獲得者宋佳龍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作為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環,推動醫藥衛生領域發展能夠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一名醫學生黨員,我深感肩上的責任與使命重大。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繼續夯實專業基礎,錘煉臨床技能,推動醫學創新,用專業所學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社會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賈香茹說,今年兩會中,“社會治理”一直處於熱詞榜前列,這一現象讓我意識到社會治理已不再是單一主體的“獨角戲”,而是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民眾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作為社會學院的學生,我們有責任將所學的社會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中去。無論是社區服務、鄉村振興,還是社會矛盾的化解,我們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欲強國家,先善社會”,這不僅是南開校父嚴修的期許,更是我們每一位社會學人肩負的使命。我們應以專業知識為筆,以社會實踐為紙,書寫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篇章,為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和諧穩定添磚加瓦。
生命科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南開大學2024年學生年度人物稱號獲得者張粵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纔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橕。生命科學作為前沿學科,正處於高速發展與變革的關鍵時期,國家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也持續加大。從基因編輯技術在疾病治療上的應用,到生物制藥在攻克疑難病癥方面的進展,從生態保護的精准施策,到農業生物技術的革新,都有力彰顯了生命科學在我國創新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紮實學好專業知識,緊跟學科前沿,勇於探索創新,積極參與科研項目,以所學服務社會,為守護人民健康、助力科技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 姜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