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3月5日,李強總理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發現其中很多領域,和天津有著很大關系,擁有自己的優勢,也是未來天津發展的強大動力。
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一個都不能少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這天,天氣預報顯示當日天津空氣質量良,氣溫在2—12攝氏度,一個天朗氣清的早春日子。當海河上面海鷗飛,桃花堤內桃花開到來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做好天氣預報與商業航天有著緊密聯系——准確觀測錯綜復雜的大氣環境的氣象衛星背後也是新質生產力。
“精准預報風霜雨雪”,商業航天領域就有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身影,2025年1月份,該公司的雲遙一號37-40星共4顆氣象空間遙感衛星發射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新一年裡的航天領域新征程。至此,這家天津民營企業已成功發射34顆氣象衛星。
還有天津愛斯達航天科技,2024年公司助力商業航天火箭公司完成商業運載火箭10次成功發射,累計助力中國民營商業航天28次成功發射。研制的大直徑(Ø4200mm)全碳纖維復合材料運載火箭整流罩順利下線,成為國內商業航天尺寸最大的全碳纖維復合材料火箭整流罩,對於商業航天運載火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低空經濟領域,按照時間進行簡單梳理會發現,去年以來天津在低空經濟持續布局,正呈現多點開花各具特色的局面。首先是去年2月29日,天津首個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天津寧河未來科技城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揭牌;到了去年9月的時候,武清低空經濟科創園在京津產業新城開園,目標是助力低空經濟發展,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網絡優化;到了2025年初,注冊資金10億元的天津低空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在發展低空經濟的天津戰隊中,新添了生力軍。
“智能”加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天津制造有著深遠的歷史,現在的天津制造則在“智能”加持下,展現出新的形象。
“每9秒下線一臺筆記本電腦”,這是聯想天津產業園交出的答卷,也是一個最能直觀展現其生產能力的數字。該產業園年產量達到300萬臺,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產品直通率提昇10%(工業術語,直通率越高,生產線出產水准越高),單臺能耗降低30%。在“綠色零碳”和“智能制造”這兩個定位上走得越來越順。
在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天津市與三一集團、宗申集團、特變電工等領軍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中電科藍天科技、中海油、中國軟件、三一重能等龍頭企業集體簽約重點項目103個、簽約額1092億元,為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生物制造:未來已來
再說說生物制造,專業人士用“南深圳北天津”來形容這兩座城市在該領域的影響力。此前,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這項被稱為將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農業生產中帶來變革性影響的技術,就是在天津完成的;2024年最後半個月的時候,伴隨著由央企國投集團投資60億元設立的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在天津揭牌,又為天津發展生物制造提供了動力。

人工合成淀粉工程化測試平臺
在天津兩會上,同樣對生物制造領域寄予厚望,“爭創生物制造國家級制造業中試平臺”“支持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支持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發展”等都寫入了天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天津因地制宜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有力抓手。
信創產業:將長板變成強板
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2025年一開始,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讓新質生產力實現了具象化,這個曾經被科技與智慧浸潤的詞匯,不再只是抽象符號,而是化作港口內行駛的AGV、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天空中翱翔的無人機。
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正在北京開會的全國政協委員、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御風有著自己的思考:“我本身所在的集成電路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那麼我就要考慮行業發展如何與國家戰略結合,如何解決‘卡脖子’問題。”
芯片是信息時代的發展基石,直接關系到國家戰略安全和產業安全。作為芯片“國家隊”,飛騰公司先後突破了片上並行微處理器體系結構、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與實現、內生安全架構等多項關鍵技術,研制推出了十餘款高性能CPU,總銷量成功突破1000萬片,推動國產CPU實現從“可用”向“好用”的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國產CPU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
用郭御風的話說,在天津發展先進生產力,就是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等契機,通過開發更多應用場景,將天津產業與本地人工智能產業鏈企業串聯起來,牽引產業發展,讓天津信創產業由“長板”發展成為“強板”。
代表委員:值得期待
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一場關於未來的敘事——用創新作筆,以產業為紙,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山河長卷,參會的天津代表委員們,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認為,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積極發揮地理位置優越及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高質量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將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全國政協委員江浩然希望,通過提昇創新創業驅動力,實現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王勁松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質量的人纔隊伍,他建議專門設計“人工智能+工程學科+教育”的人纔培養方案。
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條賽道上天津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通過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煥新,這座曾點燃中國現代工業星火的重鎮,正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疾馳。在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的95.67平方公裡范圍中,累計注冊企業2762家;在天津港,與華為聯手“5G+智能港口”項目,為全球港口智慧化貢獻標杆方案;在中新生態城,圍繞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優質項目落地……

2025年全國兩會正在進行,天津如何煥發出跨越時空的熱情,擁抱新質生產力,聽見未來的潮聲,值得期待。
(津雲觀察員|澎恰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