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圍繞AI時代的人纔培養、就業保障、民生剛需應用等相關議題,全方位建言高質量發展。
“2025年中國經濟最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質生產力。希望盡量減少發展過程中的陣痛,讓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的周期來得更快更好。”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度重構教育、就業、醫療等國計民生領域。

在AI+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人纔核心素養。“我國需在‘教、學、考、評、管‘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加速構建覆蓋全學段的AI教育體系。”劉慶峰建議,系統構建AI時代的人纔畫像和培養體系,創新評價方法。第一,刷新AI時代的能力素質模型,將AI能力納入新課標:梳理AI時代的能力素質模型,根據AI發展情況和教育強國的人纔培養目標,適時修改新課標、調整新高考要求;明確跨學科思維、人機協作等核心素養培養框架;創新評價方法,在未來的各類人纔選拔中,將現有閉卷紙筆考試權重比例設為70%,確保孩子掌握基本知識;開卷考試比例設為30%,評價孩子使用AI工具的創新能力。第二,梳理全學段AI課程體系,增加AI通識課:梳理從中小學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學段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昇級知識體系,增加AI通識課,鼓勵頭部企業直供前沿資源。第三,打造AI實驗實訓場景,出臺AI實驗室建設標准:在基礎教育階段,結合新課標要求,出臺中小學AI實驗室建設標准,深化職教與高教校企“AI產業學院”,開展全國性AI挑戰賽破解真實產業難題,強化學生應用能力。
在就業領域,面對AI可能引發的就業變革,劉慶峰建議,發展AI新崗位,完善AI失業保障,打造AI就業友好型社會。第一,加強人工智能新職業的規劃與管理:推動AI新崗位的繁榮,系統性梳理AI時代產生的新崗位,強化崗位認證工作;鼓勵高校、職校緊跟趨勢,調整人纔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科學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加強AI技能培訓,尤其要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免費培訓機會。第二,構建“就業監測-預警-響應”全鏈條監測機制:建立“AI就業動態監測平臺”,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制造業集聚區試點“失業風險預警系統”,並要求大規模部署AI的企業提交替代崗位數量、再就業方案等社會責任報告,確保技術應用與社會公平協同發展。第三,設置6至12個月的失業緩衝期,試點“AI失業保障專項保險”:采取“政府主導投保+商業機構運作”模式,為最易被AI衝擊的崗位建立專項保障基金;引導保險機構開發商業AI失業保險產品,為全社會提供更豐富的失業保障產品選擇。
在醫療領域,大模型技術在醫療臨床、服務、管理等場景應用廣泛,專業要求高、技術落地快。劉慶峰指出,醫療健康行業具有嚴肅性,而我國目前仍缺乏“AI+醫療”的系統性標准規范,面臨數據安全、醫學專業性及倫理風險等問題。基於此,劉慶峰建議系統性構建“AI+醫療”標准規范,推動行業良性健康發展:制定醫療健康行業大模型應用技術標准與測試規范,注重大模型技術創新的臨床實踐價值檢驗,確定權威第三方評測機構和信息公布機制,選定有條件的區域和科技企業先行先試,制定行業標准和測試規范。(記者 岳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