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11年來,京津冀三地在醫療衛生領域深化合作,通過資源疏解、機制創新、產業協同等多維度推動區域醫療一體化發展。
目前,京津冀衛生健康協同發展正在向縱深推進。2024年,京津冀三地醫保部門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異地就醫實現社會保障卡“一卡通行”。京津冀建立醫聯體115個,914家醫療機構實現60項檢驗結果互認、686家醫療機構實現50項影像檢查資料共享......
北京全力支持的雄安宣武醫院一期已建成投用,二期計劃在今年內交付使用,此外,北京正在加快建設首兒所附屬醫院通州院區、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重大工程項目。天津作為重要支點,一方面作為承接載體,重點推進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建設,建成亞洲單體最大的造血乾細胞移植中心;另一方面,天津市腫瘤醫院秦皇島醫院等標志性項目落地,有效提昇了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依托京津優質的醫療資源,河北省各級醫療機構與京津高水平醫院深度“攜手”,讓三地群眾共享優質醫療資源,把健康同心圓越畫越大。
2025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
《對話京津冀》第二期
《京津冀醫療協同:共築區域健康防線》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新聞廣播聯合制作播出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對話京津冀》,今天聚焦:“京津冀醫療協同 共築區域健康防線”,對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天津北辰北門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遵來,一起探尋如何讓三地醫療協同紅利惠及更多百姓,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穩步前行。
一、醫療資源布局
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在醫療衛生領域深化合作,通過資源疏解、機制創新、產業協同等多維度推動區域醫療一體化發展。
01
北京:優質醫療資源疏解
2024年底,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開診,不僅方便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患者,也為周邊地區特別是緊鄰的廊坊北三縣患者提供便利。同時,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雄安宣武醫院接診量已超過23萬人次,醫院二期工程也將於年內交付。
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目前,雄安宣武醫院一期已建成投用,成為雄安新區第一家三甲醫院,目前門急診量已累計超過23萬人次、完成手術2700多臺,二期項目計劃在今年內交付使用。
宣武醫院副院長洪韜:
二期項目標准更高,增加床位600張,布局重點醫療學科區和科研教學區,2024年底土建工程基本完工,現正同步推進智能化、信息化及開辦准備等工作,計劃2025年完成土建工程竣工驗收並交付使用。

城市副中心醫療衛生體系也在加速建設中,北京正在加快建設首兒所附屬醫院通州院區、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重大工程項目。目前已建成的友誼醫院、安貞醫院等一批優質醫療機構,立足副中心,輻射京津冀,讓周邊百姓都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服務。
安貞醫院副院長高岩:
今年2月份,通州院區單日最高門診量已突破2200人次,其中,包括津、冀兩地在內的外地患者數量佔比接近一半。急診全力保障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心源性休克、消化道出血、腦卒中等危重患者綠色通道暢通,據統計患者中80%為副中心及北三縣居民。

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來,北京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區域合作成效顯著。其中,北京積水潭醫院遠程骨科機器人手術與5G技術應用,引領技術標准化輸出,打造京張合作“新樣板”。
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姜春岩:
構建遠程診療體系,與河北4家醫院建立遠程醫療平臺,累計完成會診15次。完成骨科機器人手術63例;(國家骨科醫學中心)骨科專科聯盟中,5G+骨科機器人分聯盟遠程手術輻射河北40個縣級醫院,完成跨區域遠程手術及教學查房50餘次。

同時,北京持續推動核心區中心城區大型醫療機構向外疏解,壓縮核心區床位數量,引導京外患者就診流向。目前已完成天壇醫院、北大第一醫院等13個市屬央屬醫院疏解項目建設,累計疏解床位3000多張。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曹鋒(右)在雄安宣武醫院查房
02
天津:形成一批創新成果
天津市作為重要支點,在協同發展中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創新成果。一方面,作為承接載體,天津重點推進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建設,一期血液病醫院團泊院區已投入使用,開放床位 1000 張,建成亞洲單體最大的造血乾細胞移植中心。另一方面,天津市腫瘤醫院秦皇島醫院等標志性項目落地,有效提昇了區域醫療服務能力。
天津北辰北門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遵來:
京津冀在醫療資源均衡發展上,這幾年成就比較顯著。京津冀三地國家區域中心醫學中心的建立,比如協和醫學院天津院區、首都醫科大學在河北省園區落成,有效拉動了整個醫療大格局。
下一步,三地要在基層醫聯動中多下一些功夫,把首都優質醫療資源下沈到基層,培養基層醫療工作者,讓基層醫務工作者可以到大醫院去進修學習。

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
資源布局的調整創造了更多三地醫療衛生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在醫療衛生方面,京津冀三地在醫療機構都加強了合作和聯系。例如,中西醫結合學會、河北易縣張元素紀念館的籌建、張元素學術思想研討會,取得很好效果。同時,我們正在組建全國中藥產業創新中心,應京津冀一體化在各個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績。
京津冀醫療一體化發展潛力還很多,特別是京津冀一卡通開通以後,方便了三地患者互相就醫。同時,三地一個小時交通圈也形成了,方便三地共同開展一些醫療服務的項目、統一收費的標准、統一報銷的標准,這樣更有利於老百姓看病。此外,在醫學教育方面,三地也各有優勢,北京協和把主校區、健康研究院都建在天津,在一些高等教育方面發揮協和的引領作用,推動天津、河北醫學高等教育,我覺得非常有潛力,也值得去做。

二、醫療保障
長期以來,河北優質醫療資源與京津等地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優質醫療資源布局不均衡,導致很多河北省的群眾到京津求醫,患者眾多。2024年9月,京津冀三地醫保部門打破行政壁壘,推動異地就醫實現社會保障卡“一卡通行”。
京津冀一卡通使三地參保人員在區域內定點醫藥機構就醫、購藥,無需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即可享受醫保報銷待遇。覆蓋京津冀461家住院機構、2278家門診機構異地就醫結算可直接報銷,不必墊付醫療費用。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接入了異地就醫結算系統,門診慢特病跨省直接結算的病種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截至2024年12月,可跨省醫保直接結算治療費用的門診慢特病增至10種,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冠心病等。

天津北辰北門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遵來:
異地就醫實現“一碼通行”對提昇民生福祉有重要意義,減輕了患者異地就醫成本,未來在跨省個人賬戶共濟、藥品目錄統一等方面還應尋求新的突破,如果這些都能協同,那麼以後既能節省醫療資源,又能保證質量和數量,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療,這種模式也有利於在全國推廣。
三、醫聯體
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建立醫聯體115個,成立了京津冀醫養結合聯盟,覆蓋了542家單位。三地醫療機構通過合作建院、專科共建、遠程醫療等形式開展廣泛合作,讓優質醫療資源“流動”起來,增強三地醫療服務協同能力,為區域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今年,天津市腫瘤醫院、天津市環湖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天津市濱海新區中醫醫院將繼續加入京津冀醫聯體建設,讓更多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天津北辰北門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遵來:
三地在打造緊密型醫聯體的工作中,還要優化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醫聯體的作用,讓三地患者享受更多便利。
京津冀醫聯體建設是推動醫療資源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目前還需要優化提昇雙向轉診機制,比如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簡化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患者的病例、檢查結果。
此外,在整合醫療資源當中,建立區域影像中心和檢驗中心,統一檢查結果標准,還要在京津冀打造三地暢通的信息平臺,提供預約掛號、遠程會診等服務,這樣既能節約醫療成本,也能實現優質資源的自由流動,引導患者在基層就診首診。
四、檢查結果互認
目前,京津冀三地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正在持續推動中。目前,京津冀914家醫療機構實現60項檢驗結果互認、686家醫療機構實現50項影像檢查資料共享,有力提昇三地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天津牽頭制定京津冀醫學影像AI輔助診斷標准,在23家三級醫院推廣,實現肺部 CT、乳腺鉬靶等智能診斷互認。天津市腫瘤醫院、環湖醫院與河北基層機構建立遠程影像診斷平臺,實現疑難病例實時會診。
2025年,京津冀三地要實現區域內檢查檢驗結果 “一碼通查”。
天津北辰北門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遵來:
京津冀“一碼通查”還需要在多個方面有所突破。
目前,京津冀“一碼通查”標准還要進一步完善,比如檢驗標准、診斷標准,還有覆蓋程度上還要進一步加強。
首先,醫院信息化要通暢,政府要加大投資。其次,檢驗目標要更加精准,設備的穩定性要進行調試,人員的培養要統一標准。此外,還要確保醫保政策標准,真正讓患者受益。
五、醫療人纔交流
醫療資源的均衡發展以及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提昇,都對人纔交流提出需求。北京專家通過掛職、坐診、帶教等方式,為張家口培養專業人纔 903 名,推動當地醫院新增31 個科室,合作學科診療量增長超五成。天津則通過實施 “基層衛生人纔能力提昇工程”,為河北基層醫療機構定向培養全科醫生 200 名。醫療人纔交流與合作還在不斷深化。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河北醫院,院長王玉平(右一)在知名專家門診區出診
六、展望未來
今年2月,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鵬瑞利醫院落地天津西青區,引入國際先進管理模式和高端醫療設備,重點發展腫瘤、心血管等專科,服務范圍輻射京津冀,該項目填補了區域高端醫療供給空白,推動形成內資外資互補的醫療服務格局。

2025年2月26日,國內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天津鵬瑞利醫院全面開診
展望未來,京津冀在打造 "國際醫療高地" 的目標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的。
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
未來,京津冀三地還應在中醫藥創新研發、醫藥審評等多維度持續加強合作。
研究方面,我想有機會三地能夠聯合承擔一些大的國家項目,提出一些大的建議。在產業發展上,要把更多的產業聚在一起,大家互通有無,共同來推動事業的發展。
京津冀三地政府還要加強合作,打開地域限制,建立一些統一的規章制度、審評辦法,如打通藥品注冊、審評、准入等,推動醫療更好的進步。
天津北辰北門中醫醫院副院長王遵來:
如何提高京津冀國際醫療的水平,第一,需要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將政策引導和醫聯體結合,創新技術和藥物,加速推動科研成果創新,引進優秀人纔。第二,京津冀在醫療創新上,要有中西醫結合特點,急癥需要西醫的診斷治療,慢病的管理上,要發揮中醫的優勢,讓中醫文化匯集到京津冀地區,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優勢。
櫛風沐雨,春華秋實。
一年之計在於春。11年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在春天裡探出了向上生長的嫩芽,11年來,已慢慢成長為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在未來,我們堅信,京津冀?力同心,終將開出更加絢爛的花。
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對話京津冀》由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天津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河北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京津冀之聲共同制作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