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首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民革:
“鏈”上發力 激發產業合作新潛能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十年,以首鋼為代表的區域龍頭企業如何在實現自身轉型的同時,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全國人大代表,首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民革認為,龍頭企業應以“六鏈五群”建設為機遇,借勢而上,打造更具核心優勢的產業集群,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區域產業整體提量昇級。
從石景山到曹妃甸,百年首鋼的歷史性搬遷不僅實現了企業自身蝶變成長,更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標志性項目。
“首鋼搬遷不是原封不動的搬家,而是面向新產能、新技術、新水平的全新昇級布局。”趙民革進一步介紹說,通過搬遷調整,首鋼建成了世界一流精品鋼鐵生產基地,實現了從長材到高端板材的轉型昇級,形成以汽車板、電工鋼、鍍錫板為核心的高端產品集群。目前,首鋼集團在河北地區已有京唐、遷鋼、礦業等80餘家企業,累計在河北投資2000多億元。
“近兩年,隨著京津冀‘六鏈五群’產業布局加速形成,首鋼在‘鏈群’建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趙民革舉例道,例如首鋼圍繞新能源汽車、高端取向電工鋼領域,先後在遷安基地建成兩條均是世界首創的電工鋼專業化生產線。
龍頭企業是產業集群的風向標,其在新技術研發、新業態打造方面的先進經驗會產生示范效應,引領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競逐新賽道。
趙民革認為,在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龍頭企業應持續深耕行業細分領域,鍛造核心技術長板,做強比較競爭優勢,推進產業鏈延伸和協同配套,推動產業向精品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等方向發展。“以建設精品鋼鐵產業集群為目標,首鋼將加快推進近‘零’碳冶煉項目、京唐鍍鋅汽車外板新產線等重點項目建設,以在冀龍頭企業為支橕,發揮‘基點’‘膠點’作用,進一步帶動產業集聚式發展。”趙民革說。
“如今,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激活京津冀地區要素稟賦、發揮比較優勢、賦能高質量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趙民革認為,龍頭企業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技術研發與產品應用深度融合、增強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方面大有可為。應進一步在堅定自主創新道路的同時,積極打通技術研發—產品應用—客戶服務的產業協同創新鏈條,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綠色低碳、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系統整合創新要素資源,深化“政產學研用”五維協同機制,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昇級,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促進新質生產力躍昇。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兼國際工程管理學院院長張水波:
深化“兩重”項目建設 推進三地產業協作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兼國際工程管理學院院長張水波懷揣著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切關注,積極建言獻策。他建議,將京津冀協同發展進一步納入“兩重”支持范疇,深化“兩重”項目建設,推進三地產業協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兩重’是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建設,是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張水波提到,天津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高度重視“兩重”建設工作,已累計獲批107個“兩重”項目,總投資達333.97億元。這些項目的落地實施,為天津乃至整個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橕。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有助於實現三地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更能推動華北地區的整體前行和經濟發展。”張水波舉例說,“跨區域重大水利工程不僅涉及城市供水基礎設施,還包括潮白河、永定河、北運河等流域協同治理。這些項目如果能在中央的協調和指導下納入‘兩重’支持范疇,將得到快速高質量的推進。”
天津作為一個擁有獨特地理區位優勢的城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天津港,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對外開放橋頭堡,其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張水波說:“天津港的建設不僅關系到天津自身的發展,更影響到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因此,希望能將天津港的高質量建設,特別是未來要建設成更高水平的綠色智慧港口的相關項目納入‘兩重’建設范疇。”
他特別提到,天津港的相關碼頭、航道疏浚、倉儲物流、配套集疏運基礎設施等項目都是未來需要重點推進的,通過納入“兩重”支持范疇,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從而加快天津港的建設步伐,提昇其綜合競爭力。
采訪中,張水波還強調了“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生產”這一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他表示:“北京擁有強大的研發中心,而天津則具有強大的產業轉化能力。通過這一合作模式,我們可以實現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再利用津冀的制造能力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可供市場需求的產品。”
對於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方向,張水波認為,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將是關鍵所在:“為了實現京津冀地區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我們需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項目。特別是輕軌快線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將成為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輕軌快線具有經濟、高效的特點,適合用於連接城市副中心和郊區等地。通過建設輕軌快線等交通設施,可以加強京津冀地區之間的交通聯系,促進人員、物資和信息的快速流通,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專職副主委范社嶺:
聚焦“六鏈五群” 打造產業協作標杆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率先突破領域之一。牽手11年,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央企在雄安新區設立各類機構超過300家,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這些數字,讓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專職副主委范社嶺非常振奮。
以“鏈”為媒、優勢互補,京津冀掀起一場產業協作新浪潮。
范社嶺說,京津冀三地立足區域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以“六鏈五群”為協同發力點,加快產業成龍配套、成鏈成群,讓三地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區域競爭力不斷提昇。
以“鏈”破局、以“群”圖強。三地聯合打造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6條重點產業鏈,共同培育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5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11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2024年區域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階段,如何在產業協同上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范社嶺建議,三地進一步深化實化“六鏈五群”工作,加強重點平臺載體建設,打造標杆示范,協同謀劃布局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協作“施工圖”變成“實景圖”。
對於河北而言,要紮實推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項任務落實,抓好標志性疏解項目落地,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大力推進市場化疏解,持續引進在京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或創新業務板塊等,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在范社嶺看來,三地要加強“六鏈五群”產業協同,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高效開發利用算力資源,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條發展,“一群一策”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提質增效,推進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建設。謀劃京津冀商業航天、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發展,協同培育新質生產力。
“持續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范社嶺說,發揮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孵化轉化。開展產業鏈聯合招商,加快落地一批關鍵配套企業和項目。
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探索產業合作新模式、新機制。范社嶺認為,著力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積極促進政策協同,持續激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動力活力。
(北京日報記者 高枝 天津日報記者 李楊 河北日報記者 米彥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