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有為政府的實乾帶領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實現了5%的目標,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達到了8.9%,以DeepSeek、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一批新質生產力成果湧現,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和無限潛力,讓我們對未來發展信心更足了!”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御風說。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這和郭御風今年提交的政協提案高度契合。“在今年的提案中,我結合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產業飛速發展的背景,建議通過強化人工智能全棧協同創新,來推動‘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
去年以來,郭御風對國內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調研他發現,盡管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近年來發展得非常快,但仍面臨一些嚴峻的挑戰。
一方面是產業鏈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硬件和基礎軟件方面,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軟硬件核心技術和產品。比如,目前一些國產AI大模型仍依賴進口芯片和軟件生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是技術與產業落地之間仍存在較大“鴻溝”。部分智算中心盲目投入資源,忽視了AI技術與產業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導致高投入、低產出,甚至造成資源浪費。這種“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同時,“內卷式”競爭等亂象頻發。一些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采取低價競爭等短視行為,這不僅惡化了行業生態,還分散了攻克核心技術難題的精力,不利於產業的良性發展,更削弱了國際競爭力。
針對這些問題和挑戰,郭御風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一是加速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人工智能全棧協同創新。集中優勢力量,突破算法、算力、數據等核心要素的技術瓶頸。這需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強化合作,加速推進自主可控算力芯片研發,開發兼容國際主流生態的AI軟件棧,同時構建開放、共享的高質量數據集,推動數據標准化和規范化,為AI訓練提供可靠基礎。
二是夯實拓展應用場景,加快“人工智能+”產業落地。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應用場景和用戶規模,這是獨特優勢。應該深入挖掘各行業的真實需求,結合復雜場景構建多模態行業大模型,推動大模型技術賦能行業智能化。同時,通過打造標杆應用、試點項目等方式,逐步推廣成熟方案,引領行業應用走深向實。
三是倡導公平、高效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產業健康發展。要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精神,實施有效措施,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減少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相關部門應加大執行和監督力度,推動形成良性競爭態勢。同時,推動人工智能、公共數據等資源的開放共享,鼓勵大企業開放技術平臺,形成“以大促小”的產業發展格局。
四是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優化創新機制。要營造和優化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和氛圍,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建立產學研深度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發揮央企、國企在關鍵領域中的引領作用,同時優化國家科研項目管理機制,讓承研單位能夠輕裝上陣,聚焦項目成效。
杭州“六小龍”的異軍突起,再次印證了中國的創新土壤可以培育出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們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來自科技企業的委員,我要立足本職工作履職盡責,持續研發算力更強、適用性更廣的國產通算芯片和智算芯片,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勇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先鋒隊’。”(記者 張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