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增添新活力——天津代表委員共話文化傳承發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焦若玉 2025-03-08 07:19:00

內容提要:『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文化含量』十足,令人眼前一亮。

  “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文化含量”十足,令人眼前一亮。

  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天津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強調“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與深厚底蘊的天津,如何持續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一年來,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內涵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彰顯天津的現代化新風貌。

  聚焦熱點,建言獻策。今年全國兩會,天津代表委員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著眼天津文化發展實際,暢談新想法、新目標、新期盼。

  全國人大代表孟廣祿:

  唱響“河海津韻” 彰顯城市魅力

  “市文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文聯的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切實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動文藝創作’深度貫通起來,深化夯實基礎、強壯中堅、打造高峰的‘寶塔工程’,紮實推動文藝文聯工作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市文聯主席孟廣祿說,經濟讓城市強大,文化讓城市偉大,市文聯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地加強文藝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打造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津派文化精品,持續提昇城市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彰顯天津的現代化新風貌。

  “天津的京劇演出、相聲演出極具特色魅力,有不少外地觀眾和游客就是奔著京劇名角、津味相聲來到天津,可以說是城市文旅的‘流量密碼’。”孟廣祿說,天津是戲曲之鄉、曲藝之鄉,京劇、相聲等優秀傳統藝術在唱響“河海津韻”城市名片中具有重要作用。“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的重任,人纔隊伍建設工作十分關鍵。”他認為,京劇事業要進一步增強名家的“傳幫帶”,老一輩文藝工作者應把桃李滿天下作為畢生追求,給予新生代悉心指導培育,賦予他們更多鍛煉舞臺,讓青年從業者不斷湧現、人纔濟濟。

  “‘德’是文化從業者安身立命之根,‘藝’是文化從業者成就事業之本。”孟廣祿還分享了自己對“德藝雙馨”追求的見解,“我們要深化‘崇德尚藝、培根鑄魂’宣講活動,強化行業自律,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追求‘德藝雙馨’,營造良好行風,建強文藝人纔隊伍,服務文化強市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趙長龍:

  乘春節申遺“東風” 向世界發出“中國年”邀請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於去年12月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志著這一傳統節日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如何乘春節申遺成功之勢,向世界發出“中國年”邀請,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委會專職副主委、一級巡視員趙長龍關注的熱點之一。

  2025年春節長假,加之過境免簽政策帶火“中國游”,入境游客同比增長150%,創歷史新高。在看到春節成為讓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亮麗名片的同時,趙長龍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多地非遺代表性項目體驗項目重復率高,未能充分展現中國特色,導致游客“審美疲勞”;服務供給與需求的錯位,熱門目的地面臨住宿緊張、外語導覽不足、支付方式不便等問題,影響消費體驗;還存在傳播深度與創新不足等問題。

  “建議推動非遺與科技深度融合,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術重現歷史場景,如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打造‘數字燈會’,讓游客通過虛擬現實體驗盛唐年俗。同時開發融入非遺元素的影視作品、游戲產品等,吸引國際年輕游客。要優化服務供給,在熱門景區增設雙語標識與AI翻譯設備,推廣‘導游+文化講師’雙角色服務模式等。”趙長龍還建議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傳播與創新表達,可邀請全球熱門博主參與“非遺探秘計劃”等。此外,他建議加強政策支持,延長部分城市過境免簽至14天,設計“非遺走廊”跨區域線路,允許游客定制瓷器並直郵海外等,實現文化傳播與經濟效益雙贏。

  全國政協委員趙秀君:

  給青年演員更多機會 傳承發揚京劇藝術

  “作為一名京劇演員,傳承發揚京劇藝術是我的使命。入職團長以來,我一直致力於青年京劇人纔的培養。”如何讓京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傑出代表傳承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趙秀君介紹,在去年全國兩會上,她建議,堅持“整劇式”人纔培養,同年就舉辦了京劇《楚宮恨》表演人纔培訓班。培訓班50多名學員來自全國9個省市的12家院團,由該劇演出的原班人馬進行“整劇式”傳授表演。不久前,由該培訓班培養的“90後”“00後”青年演員挑起大梁,在天津中華劇院上演了《楚宮恨》青春版,讓戲曲傳承在舞臺上得到實踐。

  “戲曲演員的成纔是一個積累沈淀的過程,青年人需要更多的機會。”如何創造機會?趙秀君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在青年演員演出、學習上給予經費扶持,以演出場次補貼或者人纔培養專項經費等方式,幫助各戲曲院團突破人纔發展瓶頸,助力青年戲曲人纔的接力傳承。

  “為青年戲曲演員打造特色賽事。”趙秀君說,百教不如一練,百練不如一演,一次同行間的集中配合與較量,更能讓青年演員發現自身不足,取長補短,互相成長。目前,各地政府也相繼出臺一些青年戲曲演員的賽事,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希望有關部門能組織全國范圍內集中匯演或比賽,給青年演員樹立一個明確且耀眼的目標,讓他們摒棄“觀眾只看‘角兒’”的低迷心態,能夠對自己的藝術道路有個清晰的規劃,從而振奮精神、凝心聚力,沿著前輩的足跡,繼續開拓進取,勇毅前行。

  全國政協委員汪惠仁:

  用實踐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 為天津發展添彩

  全國政協委員、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表示,天津這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的征途中筆鋒蒼勁,“我們更應珍視天津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化積淀,並結合自身崗位,積極為天津文化的發展增光添彩。”

  在汪惠仁看來,立足當下,勇於實踐,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提:“文化實踐,顧名思義,絕非‘從天而降’、其來有自,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增強文化認同,點亮文化傳承之光。同樣,歷史文化不僅代表過去,更應面向當下和未來,而實踐能為推動文化創新賦能。只有勇於實踐,我們纔能真正體會到優秀傳統不是阻礙創新的因素,而創新也不會迫使優秀傳統消失。文化實踐的每一刻,都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無數個實踐連接起來,讓文化成為一條既有內在規定性又充滿生機的奔騰河流。”

  汪惠仁感慨道:“我一直在百花文藝出版社工作,30年來,社會生活、編輯及作家資源、傳播方式等發生巨大變化,但我們的作品始終在文化實踐中映照出文化出版的初心。比如《小說月報》《散文》等期刊,始終保持鮮明的出版特色和風格,均各自開啟了文化閱讀新時代,助力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同樣,百花文學獎是中國文學界標志性的文學大獎,創立40多年,是我們堅持文學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實踐成果。”他表示,將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培育更多文學新質生產力,努力探索實踐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百花路徑,為文化傳承與創新貢獻力量。(記者 史鶯 廖晨霞 韓雯)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