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制造業如何“破繭”向新?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全國政協委員、臺盟市委會副主委孫昌隆認為,構建“工業大腦+未來工廠”新生態,將會為傳統制造業帶來“春天”。
在調研中孫昌隆發現,當前,制造產業在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融合的過程中遭遇了諸多障礙,其中,管理模式落後和平臺支橕不足是主要制約因素。對此,他建議,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優化科技服務平臺功能,通過增強科技服務平臺的服務效能與操作便利性,進一步降低企業采納智能科技的難度,為企業提供全面的產品信息、政務服務及定制化技術解決方案。同時,激勵企業從戰略視角深刻領會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全面審視並評估自身的智能化、數字化基礎水平,結合內部運營實際、外部競爭態勢及政策導向,制定出貼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完備戰略規劃。
“此外,還要整合內外部資源,構建專屬大模型應用場景。”孫昌隆說,發揮各類科研機構在產業創新實踐領域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數智化科技資源與制造業企業技術研發的融合,以“垂直專域大模型+行業應用”的新范式,將生產設備、信息系統、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等高度集成在一起,加速應用迭代昇級。
“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對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人纔需求劇增。” 孫昌隆表示,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纔引進制度,形成國際化人纔引進計劃,開列高端人纔清單,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制度。健全數字化人纔管理體系,完善人纔培訓、輪崗、測評、激勵機制,打造高素質的數字化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