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接受記者采訪時,暢談了南開大學在科研創新、產學研協同以及教育教學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和對未來的展望。
“去年,一場跨越時空的AI對話,讓老校長張伯苓與現任校長陳雨露‘相逢’,不僅激發了青年學子的時代責任感,更展現了南開大學在AI技術教學創新上的前沿探索。我們還與華為、火山等合作推出了200門AI課程,讓新技術為教育賦能,煥發新活力。”陳軍說。
陳軍介紹,在剛剛建成的校園智慧教室,師生們可以實現網絡化、全天候的教學互動,讓知識的傳遞更加高效、便捷。南開大學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瞄准“卡脖子”問題,精心打造“三維融通 五育並舉”貫通式人纔培養模式,設立近30個拔尖班、復合班、特色班,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纔。
坐落於天開園核心區的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堪稱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國之重器”。陳軍是實驗室的主要負責人,他透露,實驗室30多項技術成果已入駐天開園核心區,其中鈉離子電池和高比能固態鋰動力電池的研發尤為引人注目。陳軍說:“我們的固態鋰電池實驗已經將能量密度做到了600瓦時每公斤,這意味著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可以提昇到1000公裡。目前,我們正與奇瑞等民族品牌緊密合作,加快產業化進程。”
依托天開園的發展優勢,南開大學科研創新與教學成果正展翅“齊飛”。“我們成立了認知科學交叉科學群,將數理模型與人工智能等緊密融合,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學科交叉深度融合,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纔。”陳軍表示。(記者 李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