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際線下,一股新的經濟浪潮正蔚然興起——低空經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低空經濟成為代表委員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發展低空經濟要因時因地制宜,條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試,切忌‘一哄而上’。”作為民航領域資深專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認為,應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機遇與挑戰,以理性之光照亮低空經濟的未來發展之路。
吳仁彪提到,低空經濟並非新概念,早在2010年就由中國民航大學科研團隊提出。然而,上一輪通航熱中,不少地方盲目圈地建園,導致資源閑置或名不副實。因此,他建議優先盤活這些存量資源,同時杜絕借低空經濟熱復活僵屍企業或低質產能。
談及低空經濟的市場前景,吳仁彪表示,科學預測至關重要。他認為,低空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國防事業方面作用顯著,但市場規模需理性看待。尤其是個人消費市場,受低空氣象、飛行安全保障等因素影響,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擴張。他預測,到2030年低空經濟產值達到2萬億元左右較為現實。
針對地方政府如何發展低空經濟,吳仁彪提出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他強調,地方政府應多聽取民航和航空專家意見,加強安全管控,設立“空中交警”隊伍,確保飛行安全,“只有管得住纔能放得開”。同時,地方政府要吸取上一輪通航熱的教訓,嚴控引進國內已有技術或產業優勢的通航和無人機產品生產線,牢記“發展低空經濟為了誰”的問題。可以先大規模開展無人智能駕駛汽車的示范應用,為無人智能駕駛飛機的發展積累技術經驗,同時培養公眾對於智駕和智飛安全的信心,因為兩者在新能源、5G通信和人工智能三大關鍵技術上有共通性。
“發展低空經濟要‘飛得起、管得住、可持續’,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民用航空法》的修法和《空域管理條例》的立法工作,注重協同性,為低空經濟的安全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橕。”吳仁彪說。(記者 李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