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副科" 到 "主角" 如何激活『能出汗』的體育課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星晨 岳川 編輯:付勇鈞 2025-03-10 10:39:00

內容提要:近年來,讓孩子們在學習之餘能夠『動起來』,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這愈發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近年來,讓孩子們在學習之餘能夠“動起來”,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這愈發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作為學生在校鍛煉身體的重要載體,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體育課”再度成為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體育課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青少年成長需要體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乾預,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

無論是外在體魄還是內在心性,體育於有形與無形中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拼搏精神、團隊協作、積極進取,這些優秀品質都能從體育中錘煉而來。

數據顯示,“小胖墩”“小眼鏡”的出現有近年增長之勢。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顯示,在6-17歲的青少年兒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癥患病率分別為11.1%和7.9%;6歲以下兒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癥患病率,分別為6.8%和3.6%。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厲彥虎認為,如果孩子每天有兩小時在陽光下的戶外活動,視力能得到大幅度改善,對骨骼發育、心肺功能等都有益處。在這之外,體育還具備附加屬性,“一起運動能培養孩子們的社交能力。”

此前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也指出,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加強校園足球建設,有效控制近視率、肥胖率。

“身體能出汗”的體育課

今年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希望孩子們“心裡有陽光、身體能出汗”,為未來打好基礎。

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體育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全國人大代表、從事小學教育多年的李慧認為,“重智輕體”的現象迄今仍普遍存在於小學教育中,體育課往往被視為“副科”、被邊緣化,導致學生缺乏體育鍛煉。此次她建議,將中小學生每天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納入法律法規。

如她所說,體育課不是陪襯,孩子們需要真正動起來。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楊松建議,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切實落實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大力整治佔用壓減中小學生體育課時現象,將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納入中小學辦學質量評價指標。

他同時期待國家能夠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充分保障各地學校體育經費,確保學校有足夠且多樣化的場地及體育器材,比如操場、籃球場、足球場、有氧運動器材等,以滿足學生進行鍛煉的多種需求。

“希望體育課像一扇打開的窗,讓孩子看到運動的無限可能性。”全國人大代表、游泳奧運冠軍張雨霏表示,體育能教會孩子如何在運動中與身體對話,從中獲得持續一生的能量。

讓體育課效用最大化

讓“身體能出汗”成為體育課的標配,這一方面離不開硬件條件支橕,同時也需要充分調動青少年的主觀積極性,讓孩子們切身意識到“動起來”的重要性。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陳宏斌提出,可以通過引入專業運動員、有資質的社會人員、高校相關人員和資源,由此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加強體育教學力量、提昇體育教學水平、增強學生體育興趣。

厲彥虎也闡述了講好冠軍故事對開展中小學體育工作的積極影響。在他看來,世界冠軍頑強拼搏的故事是對青少年精神上的一種滋養,“充分發揮榜樣力量,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讓青少年從世界冠軍的故事中汲取養分,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向更高的人生目標邁進。”

在這方面,還有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例如全國人大代表、宋江武校校長樊慶斌希望推動武術進校園,讓武術充分發揮其功能,在身體、文化等多維度影響下,幫助青少年在武術鍛煉中強健體魄、豐富內心,達到尚武崇德、自強不息、立德樹人的作用。

歸根結底,上體育課不能是走過場,孩子們“身體能出汗”纔是目的。從內外兩方面著手,讓體育課效用最大化,使其真正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這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