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去故宮,在家門口的博物館也能欣賞到珍貴的宮廷文物,感受這些文物背後的流轉故事和愛國情懷。”這是市民游客在參觀了天津博物館“紫禁遺珍——京津冀宮廷文物精品展”之後的感受。來自京津冀館藏的200餘件宮廷文物,不僅深化著三地博物館的文物交流,也生動呈現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
六成文物首次見面
貴妃的寶印長什麼樣?乾隆款粉彩七珍有多巧奪天工?宮廷用什麼器皿裝下錦衣玉食?近來,眾多觀眾在“紫禁遺珍——京津冀宮廷文物精品展”感嘆文物之美,也了解了它們背後的故事。本次以天津博物館館藏為依托,聯合首都博物館、河北博物院,涵蓋瓷器、玉器、漆器、璽印、書畫、緙絲、銅器、古籍等三地館藏文物精品共計200餘件,分為“國寶津緣”“慷慨捐獻”“支援協作”三個版塊,聚焦宮廷文物的入藏來源,突出天津的城市特色。
策展人喬岳向記者介紹:“此次展出的文物七成以上為國家一、二級文物,首次展出文物更佔比達六成以上,如藍地緙絲吉服袍、點翠嵌珠石發簪、乾隆款粉彩七珍、博古圖掛屏等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文物展結合宮廷文物這一特定范圍,展示中國古代手工藝術的巔峰。”有趣的是,工作人員對展覽的書畫藏品鑒藏印記進行了詳細解讀,並整理出一份“清宮舊藏書畫圖”,與紫禁城地圖進行直觀展示,參觀者可以按圖索驥,更直觀地了解天津博物館館藏的收藏信息。
文物有足跡 珍寶有故事
那麼,當年這些宮裡的文物是如何流出宮外,又是如何被博物館妥善收藏的呢?喬岳表示:“清末民初,社會巨變,部分紫禁城中的文物流失到民間。天津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不少宮廷珍寶在動蕩的歲月裡流入民間,最終在天津找到了安身之所,使天津成為各門類文物收藏的沃土。”新中國成立後,這些遺落在民間的珍貴文物通過社會征集、政府揀選、海關罰沒、接收捐獻等方式,入藏博物館並被永久保護起來。
展覽結合史實對照了文物的流轉過程。比如介紹了1925年,遜帝溥儀從紫禁城出逃至天津,在此之前以賞賜名義,將宮中珍寶及書畫1200餘件分多次盜運出宮,運至天津的張園、靜園等寓所。此次展出的《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王錫像軸》和《領隊大臣成都副都統奉恩將軍舒景安像》就是天津藏家收藏,當年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此外,此次展出的光緒冊封奕劻的兩本金冊,均為1959年人民銀行成都道分理處收兌金銀所獲,並由文物部門揀選。這些故事,正是天津歷代文博工作者守護珍貴文物的真實寫照。
深化三地文物交流
此次,京津冀三地聯動天津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充分發揮館藏宮廷文物優勢。喬岳解讀道:“天博突出了傳世文物,聚焦天津故事,體現老一輩收藏家、捐贈者與文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首博提供數件精美的出土文物,從考古角度反映宮廷文物之精;河北博物院所借的20餘件瓷器、漆器等文物,均為故宮博物院所劃撥,多角度展現紫禁城之外的宮廷文物面貌。”
這不是天津博物館首次推出京津冀文物展,去年8月,“千年瓷韻 淬火融光——京津冀古代名窯瓷器展”吸引了大批觀眾前往領略瓷器的魅力。京津冀三地多家文博單位,展出北京龍泉務窯、河北邢窯、定窯、磁州窯、井陘窯等名窯的精品文物,集中展現京津冀地區古代瓷器生產面貌。
天津博物館方面表示,京津冀三省市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三地的文化與文物體現著古代先民的勤勞與智慧。三地博物館之間深化館際合作,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給越來越多的參觀者。(記者 王軼斐 攝影記者 曹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