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興,經濟興。如何更好地服務民營經濟,考驗著金融的智慧與擔當。
在渤海之濱的天津,一場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核心的金融供給側改革正紮實推進。截至2024年末,全市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6.7%……金融“活水”正以更精准的方式流向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
政策引領,搭建銀企“連心橋”
走進天津中冠公司的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對自研的汽車膠管樣品進行極端環境測試。“這款產品突破-40℃至150℃的極端工況適應性,填補了國產替代空白。”技術總監的言語中透著自豪。可就在不久前,在技術昇級的節骨眼上,企業卻遇到了資金缺口這個“攔路虎”。郵儲銀行大港支行通過“千企萬戶大走訪”專項行動,運用“科創貸”產品,
快速為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完成500萬元的授信審批。“從技術攻堅到市場突圍,金融支持始終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企業負責人感慨。
這背後的推力,來自“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該機制是去年10月由天津金融監管局聯合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的。政府部門搭建平臺,銀行機構主動下沈服務,精准對接企業需求。截至今年3月15日,全市累計走訪經營主體22.74萬戶,向銀行推送2.27萬戶融資需求清單,其中,1.62萬戶企業已喜獲貸款371.73億元。
政策紅利同樣惠及傳統產業轉型。天津農商銀行北辰中心支行為江天數據科技提供1億元銀團貸款,支持其建設節能超30%的綠色數據中心,助力這家從制造業轉型而來的企業成為“東數西算”戰略的參與者。
信用賦能,打通“信息孤島”
民營經濟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主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理當得到信貸支持。但很多民營企業因輕資產、缺少抵押物,往往讓銀行表示“愛莫能助”。我市通過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打破信用孤島,歸集企業納稅、知識產權等數據,通過政務信息與市場數據的交叉驗證,引導金融機構對科創企業授信評估維度從傳統的“舊三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拓展至“新三表”(專利表、人纔表、訂單表),讓“技術流”真正轉化為“資金流”。目前,平臺已入駐60餘家金融機構,上線“專精特新貸”“科創積分貸”等200餘款產品,累計撮合貸款2286億元。
在西青區中北鎮,專注於高端金屬增材制造(3D打印)裝備及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鐳明激光就是受益者。商業銀行在評估這類高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時,常常面臨技術價值評估難、市場前景預測難等挑戰,因此在放貸決策上猶豫不決。工商銀行天津西青支行依托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數據,突破金屬3D打印技術估值難題,為鐳明激光提供近千萬元“專精特新貸”,助力這家鏈主企業穩健發展。
資本護航,培育產業標杆
“育苗—成長—上市”,我市正構建全生命周期的資本支持鏈條:一方面建立覆蓋天使投資、產業基金、並購重組的接力式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打造上市企業“儲備庫”,提供從股改輔導到並購整合的一站式服務。據市委金融辦統計,截至2024年末,我市境內外上市民營企業達45家,佔全部上市企業的47.87%;當年新增2家上市企業全部為民營企業;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金屬加工、互聯網安全等重點產業,湧現出凱萊英、康希諾等一批上市公司行業龍頭。2024年,我市民營企業發行債券58只,發債金額145億元,印證著產融共生的強大動能。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奉行“長期主義”,作“耐心資本”,當科創企業的“長跑搭檔”。民生銀行天津分行針對汽車零部件行業研發周期長、輕資產運營特點,弱化傳統財務指標,推出“蜂巢計劃”,通過延長貸款期限至5年、將專利價值納入授信、提供4%以下綜合融資成本等舉措,幫天津正道機械等企業突破產能瓶頸。獲得千萬元信用貸款後,這家企業信心百倍地承接新能源車企億元訂單。
特色金融,激活存量資產
作為全國融資租賃高地,我市引導租賃機構深度服務實體經濟。興業金租為骨科植入物“小巨人”定制的售後回租方案就頗具代表性。
這家企業以生產設備作租賃物獲得8200萬元融資,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盤活固定資產,資金用於原材料采購後,產能大幅提昇。“這種模式既保留了設備使用權,又優化了財務結構,比傳統貸款更適合重資產企業。”該企業負責人評價。
浦發銀行天津分行則依托“浦匯津分貸”產品,結合濱海新區創新積分數據,為人工心髒研發企業航天泰心科技授信1000萬元。“積分數據涵蓋研發投入、人纔儲備等維度,讓銀行敢為前沿科技‘冒險’。”浦發銀行相關負責人說。
如何進一步打造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的長效機制?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天津監管局局長趙宇龍說:“我們將重點從‘一增一減’兩個緯度下功夫”。“一增”就是增加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政策舉措、增加信貸投放,“一減”是減少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中間環節、減少綜合融資成本。
在著名經濟學家陳宗勝看來,破解民企融資困局的關鍵路徑,既要政府“有形之手”完善基礎設施、打破信息壁壘,也需市場“無形之手”創新產品、優化服務。當金融資源與市場需求同頻共振,民營經濟必將煥發更強勁的生機。(記者 岳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