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京津冀三地政府聯合舉辦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京津冀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論壇。此次論壇以“協同創新,共育新質生產力”為主題,圍繞展望與部署、前沿與國際、鏈接與推介等內容,搭建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多方交流平臺,鏈接前沿技術、國際資源,推動政策協同、資源共享、平臺共建。科技部相關司局、京津冀聯合辦和三地科技部門、相關政府機構、科技園區、創新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代表,以及來自瑞士、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的外籍嘉賓,共計200餘人參會。
最新成果、需求清單“首發首秀”
“首發首秀”一直是中關村論壇年會最“吸睛”的關鍵詞。此次論壇發布了一批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最新成果和需求清單。
多年來,天津發揮深厚工業底蘊優勢,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大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梯度培育智能工廠,加快促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
論壇上,我市圍繞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發布了37項“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應用場景,包括聯想創新科技、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施耐德萬高電氣設備公司、丹佛斯、天士力醫藥集團等13家企業的生產智能排產、自研AI(人工智能)智擎安防系統、能耗數據監測、精密加工智能體應用等場景,覆蓋工藝設計、產品研發、設備管理、質量管控等環節,為行業發展提供場景牽引。
中關村發展集團持續深化“創新生態集成服務商”戰略定位,發布了《中關村京津冀集成服務體系》和《數智引擎·京津冀典型園區洞察平臺》,推動“類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的打造,共育京津冀新質生產力。河北省發布了現代化鋼鐵、綠色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數字產業等八大重點領域創新應用場景的百項需求清單。
在主題推介環節,天津天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雪穎圍繞天開高教科創園的推介,迎來陣陣掌聲。
“兩年前的今天,《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規劃方案》正式發布。兩年來,園區不斷發展,‘一核兩翼多點’布局逐漸成型,目前,新注冊科技型企業超過3200家,科創氛圍日益濃厚。”他說。
天開高教科創園致力於構建大學與城市之間相互滋養、雙向賦能、相輔相成的良好發展局面。截至今年3月,天開高教科創園入駐企業1656家,包括355家北京企業,有47家是清華、北大和中科院孵化轉化企業,園區投融資規模達到21.37億元。同時,園區還聚集了179家金融機構和174家科技服務機構。
“天開高教科創園致力於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科創園區,計劃推動10家企業上市、落地投融資100億元、實現1000億元產值貢獻、吸引1萬名高層次人纔就業,未來,成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京津冀全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策源地的新支點,以及全國區域科創版圖中的新地標。”張雪穎發出邀請,“天開已開,未來已來。天開高教科創園誠摯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創業、合作交流。”
推動京津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是京津冀努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必然選擇。
論壇期間,京津冀與歐洲社會機構聯合啟動“京津冀歐洲社會組織科技合作機制”,促進中歐技術交流、聯合研發、成果轉化,打造“雙向賦能、多元鏈接”國際化科創合作載體,深化推動中歐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協作領域的開放融合。
論壇上還舉行了“共建中關村京津冀集成服務平臺”啟動儀式。中關村發展集團發揮中關村創新生態服務優勢,與京津冀城市合作,將搭建雄安新區、天津、保定、唐山、衡水等多個線下集成服務中心,推出“中關村集成服務小程序”,以“線上+線下”的方式,為京津冀地區創新創業主體提供全鏈條服務,成為企業成長加速引擎與創新生態賦能樞紐。
“每年都參加中關村論壇年會,年年有收獲。這次不但參與啟動了中關村京津冀集成服務平臺,還收獲了歐洲亞洲商業促進(聯盟)等新項目合作簽約。”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超群告訴記者,“我們與屬地政府合作,計劃打造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線下集成服務中心,成體系地導入中關村八大類203項產品和服務,為企業提供‘一站式’‘零距離’集成服務。”
此外,他透露,科技園正在醞釀一個大動作。
“我們正在研究擴區!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現在的面積是10.3平方公裡,計劃擴大到近30平方公裡,方案正在完善申報中,未來能夠滿足更多企業的發展需求。”黃超群說。
“這次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簽約後,我們將有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基因編輯、高科技食品等8個項目陸續落地科技園。”歐洲亞洲商業促進(聯盟)理事會召集人、歐盟中國友好協會秘書長蓋琳說,“前不久,到科技園調研走訪,了解到雙方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存在合作空間,我們依托在歐亞地區的資源優勢,可以幫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發掘更多國際合作機會。今後,聯盟、協會將著重支持科技園拓展海外資源網絡,在促進中歐合作交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比如,京津冀在人工智能技術等領域優勢明顯,未來可以與歐洲傳統工業技術結合,推動京津冀地區與歐亞國家創新協同、高質量發展。”
論壇期間,還發布了“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指南”,結合京津冀“六鏈五群”產業布局,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三大重點領域,設立24個指南方向,引導三地的基礎研究團隊開展聯合研究,打造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創新源”。(記者 陳璠 袁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