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天津工業大學組織師生走進社區、烈士陵園,通過民俗體驗、文化宣講、祭掃追思等形式,在傳承傳統文化中厚植家國情懷。一場場活動既有指尖躍動的青團香氣,也有紙鳶飛揚的詩意浪漫,更回蕩著青年學子在烈士紀念碑前的錚錚誓言。
3月29日,西青區李七莊街高莊子社區、家賢裡社區活動室裡飄散著淡淡的艾草清香。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繁星志願者們正手把手教孩子們用粘土制作“手工青團”。“先搓圓再壓扁,用筆杆戳個小窩……”繁星志願者們邊說邊教,桌上擺滿了孩子們的作品,有的青團點綴著粉色“花瓣”,有的被捏成小兔子造型,一張寫有“清明食春”的卡紙成了它們的“餐盤”。現場還穿插了“清明詩詞接龍”,童聲誦讀與歡笑聲交織。社區工作人員感慨道:“孩子們捏著青團問‘能不能真的吃’,這種好奇正是文化傳承的種子。”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3月30日,天津工業大學藥學院“藥知道”網絡思政工作室組織志願者赴精武鎮盛興佳園社區開展“清明繪紙鳶 傳統潤童心”活動,志願者帶著孩子們誦讀《村居》,20餘只彩繪紙鳶在春風中躍躍欲試。活動現場,一桌中草藥標本吸引了社區居民的駐足。“清明插柳”的習俗被學生志願者延伸講解道:“柳葉含的水楊?是阿司匹林的天然原料,老傳統裡也有中藥材的大學問。”同一日,天津市烈士陵園內松柏肅立。天津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80餘名師生手持白菊,在紀念碑前默哀。大巴車上,一場“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熱烈展開。“紅色基因不是書本裡的鉛字”“我們的擔當就是讓信仰落地生根”“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英烈精神薪火相傳”……師生們熱烈討論著。
從粘土青團的童趣到紙鳶上的思念,從藥草清香到陵園白菊,這個清明,天津工業大學的青年學子用專業與熱忱搭建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記者姜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