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日前,由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河北省教育宣傳中心、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語教研室和新蕾出版社聯合主辦,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南開學校承辦的“京津冀(雄)地區‘兒童立場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研討活動”舉行。
本次研討活動以“提昇教師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力、深化區域教育協同”為核心,匯聚三地教育專家、教研員和一線語文教師,以及“天津市未來教育家行動計劃”培養學員近四百人,為深化京津冀(雄)地區教育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助力“書香校園”建設。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梅子涵親臨現場指導並做文學演講,北京學校語文教師周燕、石家莊市槐北路小學語文教師於淼以及天津市南開區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孫文靜、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南開學校智文路校區語文教師曹倩作為嘉賓以示范課的形式分享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經驗。
名師示范展風采 文學名家啟思維
本次閱讀研討活動不僅有生動創新的閱讀教學課堂,更洋溢著文學的詩意之美。活動以學生代表朗誦《十二個月的滴答詩意》拉開帷幕。在上午的示范課環節中,孫文靜、曹倩兩位教師分別以《爸爸的故事》和《親愛的漢修先生》為案例,以引導學生互動的方式生動展示了如何通過整本書閱讀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與思辨能力。孫文靜老師還特別邀請梅子涵加入課堂討論,讓孩子們聆聽作家關於親子關系和溝通的建議。曹倩老師則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了深度剖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人物關系和故事內涵。


下午,於淼、周燕兩位教師則分別以《一百條裙子》《35公斤的希望》為教學載體,結合多元互動策略,呈現出兩堂真摯感人的導讀示范課。於淼老師以《一百條裙子》為例,通過讓學生代入角色,並聯系生活產生共鳴進而共情的閱讀策略,層層推進猜想,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作品中反對校園霸凌的現實主題。周燕老師以“他是誰”“我是誰”“你是誰”三個具有哲學思辨色彩的問題,帶領孩子沈浸到《35公斤的希望》一書中主人公多多的世界,理解成長必然伴隨磨難和淚水,探討幸福的含義。


當教師朗誦《愛——外婆和我》的感動還未退卻,梅子涵教授的專題演講《一百條裙子的無限飄揚》再次點燃現場。梅子涵對“國際大獎小說”書系有著高度的認可和深厚的情感,他認為這樣的作品真正貼近兒童,尊重兒童和生命,並以“國際大獎小說”系列中的《馬提與祖父》為例,向老師們展示了何為高級的兒童文學,什麼樣的故事纔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故事。他還一一回答了參會教師關於兒童閱讀的各種困惑和問題,引發全場熱烈反響。

多方協同搭平臺 公益實踐惠師生
作為活動主辦方,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積極發揮主動性,調動了全市小學語文老師的參與熱情,而新蕾出版社則依托其在兒童文學出版領域的資源優勢,為教師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教學參考書目及實踐案例。《爸爸的故事》書寫父愛,暢銷多年,《親愛的漢修先生》《一百條裙子》《35公斤的希望》選自新蕾社創立23年的經典品牌“國際大獎小說”書系,這些書均為整本書閱讀示范課堂提供了優質的內容。
本次活動還特別設置了“觀課交流”環節,點評教師圍繞課堂設計、學生互動、閱讀策略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形成可推廣的教學成果。


立足實踐謀長遠 共繪閱讀新圖景
此次京津冀(雄)地區聯合舉辦教研活動,不僅是一次教學理念的碰撞與實踐經驗的凝練,更是一場以閱讀為紐帶的教育革新行動。通過名師示范、專家引領與跨區域聯動,活動為一線語文教師搭建了“教”與“學”雙向賦能的橋梁,讓兒童整本書閱讀從“文本解碼”昇華為“生活對話”,真正達到以文學滋養心靈、以思辨啟迪智慧的目的。
作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創新樣本,此次活動打破地域壁壘,推動優質教育資源跨區域流動。同時,出版界與教育界的深度聯動,讓經典文學作品有機會轉化為鮮活的課堂教學資源,既夯實了“書香校園”的根基,也為構建家庭、學校與社會協同育人的閱讀生態注入了新動能。
當教育者以書為媒、以愛為舟,兒童的成長便能在文學的溫度與思想的深度中,駛向更遼闊的未來。(津雲新聞記者 吳宏 通訊員 張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