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產業合作大會——基礎設施合作專題會議在津舉行,與會嘉賓就可持續基礎設施賦能上合區域產業合作的議題,展開了交流與分享。

在全球氣候治理和“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基礎設施已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實現產業昇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本次專題會旨在通過上合國家政府主管部門、企業、金融機構的交流,推動上合國家在綠色基建領域的資源共享、技術協同與項目合作,助力區域低碳轉型與互聯互通。

中國機電商會副會長石永紅表示,可持續基礎設施具有生態友好、經濟可行、公平包容、創新智能等特點,是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科技和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理念。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多年來通過了一系列文件,為成員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同時也為成員國合作推進可持續基礎設施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中信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建強表示,上合組織地區綠色能源資源稟賦豐富、生態系統多樣性強、資源可持續利用空間大。可持續基礎設施,其核心在於通過運用環境友好型的新技術、新材料和優化設計,提昇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經濟與社會、社區與生態的協調共進。在上合地區機制框架下,支持基礎設施進入新一輪上昇周期的有利環境正在加速形成。隨著上合組織地區綠色基建比重提昇,跨產業協同不斷深入,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向量質齊昇轉型。
楊建強希望能夠發揮上合組織各國優勢形成互補,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持續與各國伙伴加強交流與互鑒,堅持創新驅動,為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合作提質增效。此外,同各方加強合作,發揮在綠色金融、綠色基建、綠色材料、綠色能源方面的互補優勢,攜手共同破解發展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

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孫亮介紹,天津港保稅區是中國第二個北方第一個保稅區,經過30餘年的發展壯大,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綜合投資環境最優的開放型經濟區域,同時享受中國天津自由貿易實驗區下的多種貿易投資便利化條件。保稅區立足打造4+2+3現代工業體系,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民用航空、海洋經濟、生物制造、氫能四條引領全國的標志性產業鏈,智能科技、高端裝備制造兩條優勢產業鏈和快速消費品、金屬制品、新材料三條基礎雄厚的支柱型產業鏈。天津港保稅區依托海空兩港資源,正在加快建設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示范區,布局氫能、光伏、風電等綠色能源產業,積極推動區內企業向綠色化、智能化低碳轉型,全面發展綠色制造,以生態+的理念謀劃發展,提昇區域經濟的綠色發展水平。

俄羅斯“阿拉布加”經濟特區是俄羅斯最大的工業生產型經濟特區,也是上合組織區域最具成功代表性的經濟特區之一,為企業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平臺。俄羅斯阿拉布加經濟特區招商部門經理彼得·梅拉比什維利對阿拉布加經濟特區營商設施的詳細介紹。他表示,相關企業在經濟特區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中俄兩國毗鄰而居,在經濟特區合作方面具有便利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產業基礎。今後,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必將帶動經濟特區的蓬勃發展。

國機白俄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中工國際中白工業園管理部總經理劉佳丹以“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境外園區可持續發展”為題進行了演講。劉佳丹表示,境外園區作為企業抱團出海以及規避關稅壁壘的重要平臺,發揮著越來越的作用。
中白工業園是目前中國參與投資開發的規模面積最大、合作層次最高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為打造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高地,保障園區的持續發展,中白工業園作出了全面布局。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堅定基礎,專業的服務體系是提昇園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硬環境和軟服務並重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園區功能,提昇服務水平,努力將中白工業園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為促進中白兩國的經貿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劉佳丹說。
綠色可持續基礎設施是推動上合組織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抓手。與會嘉賓表示,未來將在上合組織機制下,匯集各方優勢力量,推動上合國家在綠色基建領域的資源共享、技術協同與項目合作,助力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津雲新聞記者 趙穎妍 攝影 戴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