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之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要地,天津港保稅區迎來了建區34周年的重要時刻。作為中國北方首個保稅區,這裡以“開放”為基因,以“創新”為引擎,從圍網起步的試驗田,成長為集空港、臨港、海港於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高地。
34載櫛風沐雨,天津港保稅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持續突破,累計吸引超3萬餘家企業落戶,形成了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生物制造、海洋裝備、新氫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千億級產業集群,破局高質量發展新賽道,以創新引擎鏈接全球,擘畫了一篇巨幅開放型經濟新圖景。
34載向“新”圖強:新質生產力鍛造發展硬實力
新質生產力是天津港保稅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34年來,保稅區從“保稅倉儲”向“創新智造”轉型,尤其是近年來,保稅區聚焦了低空經濟、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氫能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低空經濟蓄勢高飛
作為國家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天津港保稅區在無人機研發、制造、應用等領域形成全產業鏈優勢。天津飛馬機器人研發的V500純電動垂直起降無人機,成功突破海拔7000米“航飛禁區”,為高寒高海拔地區測繪提供關鍵技術支橕。克蘭鷹航空科技開發的工程仿真系統,通過虛擬測試縮短eVTOL飛行器適航周期,助力“空中出租車”從概念走向現實。此外,安勝公司研發的國產首臺A320ceo/neo雙構型全動飛行模擬機通過民航局認證,填補了國內高端航空模擬設備空白。如今,以直昇機、無人機為核心的低空產業集群正推動著保稅區低空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
航空航天“雙翼齊振”
航空航天“國之重器”崛起,作為空客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2024年,空客在天津向中外客戶交付了67架A320系列飛機和2架A350飛機。空客天津總裝線是天津港保稅區國際化合作的標志性成果,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項目預計將於2026年初在保稅區投產,屆時這裡將實現單通道飛機產能翻倍,並進一步帶動柯林斯宇航、賽峰集團等核心供應商落地,形成機翼、短艙等關鍵部件的本地化生產。同時,航空工業直昇機產業化基地也在保稅區加速推進,AC312E、AC332等國產直昇機實現量產,民用直昇機研發制造一體化平臺粗具規模。如今,這片沃土之上,一個涵蓋研發制造、場景應用、規則制定的萬億級產業生態正在成型。
生物制造重塑產業基因
近年來,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天津港保稅區正掀起一場“綠色革命”。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領銜的“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項目實現技術造物,為糧食安全和碳中和提供全新路徑;中合基因自主研發的?促DNA合成儀實現國產替代,推動基因測序成本下降40%。此外,保稅區依托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吸引了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怡和生物等企業落地,市場潛力超百億元。與此同時,合成生物學與AI的深度融合更催生新突破——AI優化發酵工藝使生物燃料生產成本降低20%,數字孿生技術實時調控生物反應器效率提昇30%,保稅區正以“生物智造”定義產業未來。
今年4月,天津港保稅區還舉辦了“生物制造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了《天津港保稅區推動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和《天津港保稅區關於支持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乾政策》,擘畫千億級產業集群藍圖。未來,保稅區將進一步加速合成生物學技術產業化,預計到2030年,保稅區將建成全球領先的“生物制造+”和“+生物制造”生態圈,育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制造標志性項目,重塑產業基因,為區域綠色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綠色能源與海洋經濟並進
近年來,天津港保稅區將綠色發展刻進產業基因,構建“風光儲荷一體化”能源體系,助力區域發展從“制造高地”到“零碳標杆”。
自2024年以來,中資環集團先後在天津港保稅區落戶了中資環綠色供應鏈(天津)有限公司、中國資源循環集團電池有限公司、中國資源循環集團設備資產有限責任公司等主體公司,未來將圍繞“資源循環、能源循環、資金循環、數字循環”核心功能,大力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著力打造中國資環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基地。 同時,保稅區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工程生物等領域提前布局,引進了一批高成長性、高引領性、“卡脖子”技術項目,推動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助力傳統產業加快綠色轉型昇級。
在氫能領域,天津港保稅區發揮臨港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建設新源氫能、液空氫能項目,依托氫能示范產業園聚集博世氫動力、新氫動力、氫揚動力、杭叉集團等一批企業,支持榮程新能、氫鴻新能拓展布局綠色交通場景,氫燃料電池車輛運營裡程持續領跑;在海洋經濟方面,中船天津承建的全球首艘15000TEU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開工,精度控制達毫米級;海油工程智能工廠應用5G、無人叉車等技術,實現海洋油氣裝備制造的智能化昇級。如今,保稅區海洋裝備產業營收早已突破千億元,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的轉型路徑愈發清晰。
港產城融合發展:城市更新賦能“二次創業”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開放引領、產業提級的背後,天津港保稅區營造開放發展新環境的“宜業”之道功不可沒。近年來,保稅區大力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在教育、醫療、養老、人纔、消費等民生領域實現多點突破,區域配套能級和城市品質顯著提昇,通過持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築巢引鳳增強磁力,為居民生活與企業發展構築起幸福基底。
宜業宜居,打造產城融合新高度。近年來,天津港保稅區的教育配套持續提質增速,全周期教育體系不斷健全;醫療保障擴容昇級,健康服務網絡愈加織密;養老服務突破創新,打造出更加完善的智慧養老樣板;消費場景活力迸發,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城市魅力新地標;“海河英纔”行動計劃成效顯著,人纔生態持續優化,將保稅建設成為了更具溫度、更具吸引力的現代化新城。
促經濟惠民生,創無固無廢生態新城,天津港保稅區港產城融合的民生福祉亦體現在生態宜居。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保稅區堅持生態優先,實施岸線修復、濕地保護工程,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線提供重要棲息地。每年觀測到51種鳥類、上萬只?鷸類種群,彰顯區域生態價值。如今,臨港濕地公園為市民提供了親水空間,智慧園區建設提昇公共服務效能,勞動者公寓、人纔政策吸引創新團隊紮根;同時,綠色發展理念同樣融入產業:氫能替代傳統能源、船舶制造綠色化昇級、生物降解材料規模化應用,推動經濟與生態“雙贏”。
此外,面對土地資源約束與產業昇級需求,天津港保稅區還大力推動海港片區城市更新,打造北方產業轉型樣板。如今,海港城市更新項目總投資逾百億元,通過“拆改留”並舉,昇級老舊廠房,建設智慧低碳綜合保稅園區,成為北方產業轉型的“天津樣板”。目前,海港城市更新項目聚焦保稅研發、再制造等新業態,吸引了跨境交易、數字貿易等企業紛紛入駐,打通了集疏港堵點,實現了“產業—城市—港口”協同發展。未來,這裡將崛起產城融合國際創新中心,成為保稅區“二次創業”的核心載體。
34載砥礪奮進,從“試驗田”到“創新極”,從“實驗室”到“全球價值鏈”。近年來,天津港保稅區持續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鏈條體系,創新生態“雨林式”生長,企業創新矩陣日益強大,保稅區通過智能化、綠色化賦能,使企業煥發新活力,用技術破壁重塑產業格局。
34載開放創新:雙循環下的國際競爭力
自1991年成立以來,天津港保稅區始終肩負著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使命。特別是近年來,保稅區依托自貿區與濱海新區的政策優勢,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
國際化合作再攀高峰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國際貿易穩步發展,天津港保稅區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選擇在保稅區加碼,隨著空客天津、龐巴迪、古德裡奇等龍頭企業的紛紛落地,如今,保稅區成為了是歐洲之外最大的空中客車生產基地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空制造維修基地;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保稅區現已聚集卡特彼勒、通用醫療、捷爾傑、霍尼韋爾、博格華納、麥格納等一批世界500強外資龍頭企業。迄今為止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保稅區累計投資逾300個項目,2024年尤其是以綠色氫能、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為主的制造業迅猛發展,新增博世集團、路易達孚、愛爾鈴克鈴爾等一批優質外資項目持續投資,先進制造業聚集態勢明顯,這裡正在成為吸引外資的“強磁場”。
2024年,國務院支持天津市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天津港保稅區在航空器創新孵化、生物制造技術轉化、石化產業鏈延伸等領域先行先試,積極推動航空裝備、生物醫藥、綠色技術輸出,拓展“一帶一路”市場。去年一年,保稅區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良好,開放創新土壤不斷培養催生出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信創產業鏈增加值飆昇。
與此同時,天津港保稅區內的企業也紛紛依托自身技術優勢加速全球化布局,例如飛馬機器人通過“塔吉克斯坦魯班工坊”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無人機技術人纔;雲遙宇航正在組建全球最大的商業氣象星座“雲遙氣象星座”目前已發射46顆衛星,為126個國家提供氣象數據服務,預計2026年實現90顆衛星組網完成;鴻圖航空承辦了金磚國家技能大賽,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累計為大飛機產業鏈輸送技能人纔超5000名。
制度創新+政策賦能 為改革開放“樹榜樣 開新途”
面對全球化新變局,天津港保稅區用政策賦能,以制度型開放推動“中國標准”走向世界,以改革破冰激活發展潛能,自貿試驗區建設不斷創下新高。2024年,天津港保稅區在航空維修、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規則話語權突破;2024年,保稅區國內首單汽車零部件保稅再制造試點落地,天津海特客改貨飛機交付量居亞太首位;2024年,保稅區離岸貿易“天津模式”完成業務60筆,結算金額1.4億美元;2024年,保稅區二手車出口近7000臺,出口金額兩億美元,口岸經濟呈現爆發式增長。如今,保稅區營商環境對標國際一流,其中在全國首創“保稅研發+離岸貿易”政策,更是助力生物醫藥企業研發周期極大縮短。
2025年一季度,保稅區GDP增速達6.8%,民營經濟貢獻顯著,工業增加值增長22.4%,用成績彰顯了市場信心。天津港保稅區用實踐證明了,開放的環境是創新的沃土,而創新又將反哺更高水平的開放。
在成立34周年之際,天津港保稅區更是迎來重大歷史機遇——2025年秋季,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在天津舉辦。借上合東風,保稅區必將緊抓“中國年”機遇,以“雙港+自貿”優勢為支點,憑借京津冀“海上門戶”的區位優勢,以及“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戰略地位,加速構建歐亞大陸“經貿動脈”,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向世界展現保稅對外開放的活力與韌性。
展望未來:錨定新質生產力,譜寫“十四五”收官華章
站在34周年的新起點,天津港保稅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尹曉峰表示:“我們將繼續聚焦國家戰略,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打造開放創新高地。”
從荒灘到開放高地,從無人機翱翔雪域高原,到氣象衛星探索太空;從生物制造重塑綠色經濟,到百億船舶駛向深藍;從智慧園區鏈接全球,到民生畫卷溫暖人心——天津港保稅區正以“憑海臨空”之姿,向新而行。2025年,面對上合峰會的時代機遇,保稅區向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航程,風正揚帆、征途如虹,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譜寫“十四五”收官華章。(津雲新聞記者趙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