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當過農民,應該都知道,一粒米就是一滴農民的血汗,不容易啊!』
上世紀90年代,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曾因半碗剩飯與秘書陳承茂展開了一場『談心』。
那是一個周日的早上,因為上午要加班,陳承茂就到習近平同志家和他一起吃早飯。他們煮的是稀飯,兩人各吃完一碗後,鍋裡還剩了大半碗稀飯。
收拾餐桌時,陳承茂不經意地把鍋裡的剩飯端起來,往廚房方向走去。習近平同志見狀馬上問:『你要乾嘛?要倒掉嗎?』
『我們每天端起飯碗,就要敬畏農民的勞動』『也許你今天把這半碗稀飯倒了,別人也不知道。但是,我們敬畏的事情,別人不知道我們就可以做嗎』……習近平同志這樣對陳承茂說,他還當即表示,中午不去吃工作餐了,回來再添把米,把剩下的這點飯吃掉。
經歷過窮苦日子,從『吃不飽、餓肚子』歲月走過來的習近平同志,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本色。
在河北正定,他把一間平房既當辦公室又當宿捨,一條用舊衣服拼接成的褥子補丁摞補丁,還捨不得扔;在福建寧德,他要求辦公室、宿捨不做一點翻新裝修,一輛有著十多萬公裡裡程的上海牌老轎車陪著他跑遍閩東大地;在浙江,他要求改進和規范公務接待,不得搞層層陪同,推行自助餐或者便餐、快餐;在上海,他強調領導乾部要過好思想關、權力關、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這『五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頭厲行節儉。到河北調研時,吃的是大盆菜;在視察內蒙古邊防哨所時,與邊防戰士一同拿著餐盤排隊取餐;回陝北梁家河,在老支書家與大伙一起吃家常便飯,執意交上餐費;對於出國訪問,多次指示要精算代表團飯店入住天數,能省則省,不要浪費,住地不要豪華。
『過去窮,問吃飯了沒有,都是問喝湯了沒有?吃不了幾頓乾的。』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憶起往昔。
他繼續說道:『勤儉節約的習慣應該保留下去。我家裡到現在啊,盛在碗裡的,一個飯粒都不能丟了。』
勤儉之風,從習慣中養成,習慣始於生活點滴。對於作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在抓細節,必須環環抓』。他勉勵領導乾部,『從小事小節上加強約束、規范自己』。
『一個人蛻化變質往往是從吃喝玩樂起步的。』
『有的人認為,吃吃飯、喝喝酒是人情世故,覺得抹不開面子。有什麼抹不開面子的?是遵規守紀重要,還是人情往來重要?』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
這些重要論述,鞭闢入裡,語重心長。
近日,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持續走深走實之際,黨中央對《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作了修訂,進一步擰緊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
『中央八項規定是黨中央徙木立信之舉,是新時代管黨治黨的標志性措施。』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切實把作風硬要求變成硬措施、讓鐵規矩長出鐵牙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