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作為國家首批設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歷經30多年,濱海高新區已經聚集2000多家國家高企,賽象科技就是最早落戶的項目之一,與區域攜手拓荒,向『新』而行。
不到12平方公裡的面積,吸引幾十萬人工作生活,持續滿足大伙的健身需求,今年,濱海高新區華苑片區,專門將一處屋頂,改建為空中網球場,工作在華苑,家就住附近,每周末,賽象員工張利,都會和同事們約場球。
從荒涼到活力,濱海高新區華苑片區的蛻變,用了30多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目標,國家試點在多地成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海高新區,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從天津橡膠廠退休後,乾了一輩子機械設計的張芝泉,自主創業成立賽象科技,主要就是研發制造輪胎生產設備,選址就在高新區,也成為這裡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此,初生的賽象,與新生的高新區,開始攜手拓荒,探索打破技術壟斷、實現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路。2006年,山東一家輪胎廠,找到賽象,提出合力開發3米直徑的巨胎成型機,當時,國外這樣一只輪胎,賣到30萬,賽象招募的一批老師傅,就到海外有經驗的輪胎廠,進行參觀。
用原始的方法,來突破嚴苛的技術壟斷,也成為那時,高新區一批企業拓荒的縮影。回國以後,山東輪胎廠負責分析輪胎原料,賽象組建20多人的團隊,研發生產設備。經過一年多的測試,寬30米、高10米的設備搭建好了。在2007年,民營企業賽象科技,也憑借這套裝備,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累計專利200多項。此時,在華苑高新區,已經聚集了賽象、中環、中科曙光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更好的保護企業的專利,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也設在這裡,從賽象開車5分鍾就到。2014年,賽象發現外地一家銷售輪胎的個體工商戶,也取名『賽象』。找到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中心集合法院、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專業人員,帶著賽象,一起到北京法院起訴。
向『新』同行,一路有你,賽象科技也在華苑片區投資了4期廠房,兩家公司,包括賽象科技在內,在高新區華苑片區已經聚集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0家,其中科技型上市公司佔全市27%。同時,華苑也聚集了住宅、商業、學校、醫院等多種配套。看中這裡人氣越來越熱鬧,2008年,賽象科技在華苑投資建設酒店。這個周末,全國學前教育研討會正在酒店舉辦,近400間客房全滿,行李箱寄存處全滿。而像這樣的產業會議,幾乎每周都有。(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