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抗戰歲月的記憶,永遠烙印在民族心中。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報今起推出“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專欄。我們將深入探尋津沽大地的抗戰歷史,踏訪烽火舊址,尋覓隱秘戰線的歷史痕跡,聆聽抗戰志士們用熱血譜寫的家國壯歌,感受街頭巷尾中浸潤的不屈精神。從革命先輩的浴血奮戰到普通民眾的默默堅守,每一處抗戰印記都承載著民族氣節,讓這些鐫刻在津沽熱土上的紅色記憶,在歲月流轉中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回望往昔,歷史的經緯清晰可辨: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引領下,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會聚起抵御外侮的磅礡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將銘記歷史賦予的使命,傳承紅色基因,以昂揚的姿態,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書寫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壯麗篇章!

在天津警備區河西第二離職乾部休養所,104歲的張武英老英雄眼神依舊矍鑠。書架上堆滿的書籍與泛黃的戰爭記憶交織成他的人生圖譜——他是抗日軍政大學的學員,是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親歷者,更是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刻進骨髓的共產黨人。與黨同齡的他,總把“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掛在嘴邊。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他的故事,觸摸那段永不褪色的歷史。
“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今天。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他們纔是真正的英雄,我活著,就該替他們看看這盛世。”——張武英

“我們參戰時候不害怕”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一個夏末,年輕的張武英毅然投身革命,自此踏上了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的征程。
在抗日烽火最為熾烈的時期,身為游擊隊戰士的張武英,穿梭於槍林彈雨之間,在傳遞情報、參與戰斗的過程中,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保家衛國的重任。他隨部隊在江淮大地與鬼子周旋,經歷過陣地失守後的頑強反撲,也目睹過戰友為掩護群眾壯烈犧牲的場景。從他參與的游擊戰、反掃蕩戰役中,仍能感受到當年的艱險。“我們參戰的時候不害怕,假如人人都怕死,那就不可能前進了”,他朴實的話語,道出了一代抗日戰士的英勇與決絕。
“那時候的日子,真是苦啊!”張武英眼眶泛紅,聲音微微顫抖,“村裡家家戶戶都在挨餓受凍,一年到頭吃不上幾頓飽飯,衣服也是補丁摞補丁。鬼子一來,更是遭了殃。他們燒房子、搶糧食,見人就殺,好好的村子被糟蹋得不成樣子。我們東躲西藏,連個安穩覺都睡不了。”
張武英的孩子介紹說,父親年輕時在長江沿岸一帶活動過,“當時白天是鬼子和偽政府佔領,晚上纔是他們的活動時間。眼傷是在抗日游擊戰中留下的,當時鬼子到處搜捕共產黨乾部,有一次開會時,鬼子突然來圍剿,父親他們只能拼命跑,子彈就擦著耳邊飛過,偏一點就沒這個人了。”回憶起父親右眼的舊傷,他語氣裡滿是後怕,“為了抓我父親,爺爺奶奶被打傷過,家裡親戚、他的同學都被抓去拷問,連私塾裡一起讀書的小伙伴兒,都沒能逃過那場劫難。”
張武英的孩子還提到,後來父親加入了新四軍,因高小畢業算“文化人”,被編到教導隊負責培訓乾部。“他總說,連長犧牲了,排長就上;排長犧牲了,班長就上……戰場上就是這樣前赴後繼。”
1944年2月,張武英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5月,他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這裡,政委口中“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如明燈般照亮他前行的道路,成為他此後一生堅守的信仰基石。在學習與實踐中,他不斷汲取知識、錘煉本領,為繼續投身革命事業積蓄力量。
當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傳來時,張武英正在抗日軍政大學擔任班長,“那天全隊都在唱《黃河大合唱》,嗓子喊啞了都停不下來。”回憶起那一刻,老人的手仍微微顫抖。

“他們纔是真正的英雄”
在張武英的心中,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裡,犧牲的戰友們始終是他最深的牽掛。他常飽含深情地說:“作為幸運者,自己能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幸福生活,全都是戰友們用生命換來的。當時,許多戰友還沒有結婚,也沒有看到祖國大陸全部解放就犧牲了,特別的可惜。”戰友們為祖國浴血奮戰、赴湯蹈火的身影,永遠鐫刻在他的心裡,成為激勵他一生的精神力量。
張武英記憶中,著名戰斗英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戰友黃宗德的名字始終閃耀著光芒。“東南山戰斗中,營連排乾部全部犧牲,黃宗德挺身而出整合部隊,一個人俘虜了22個敵人。”說起抗美援朝時期的這位老戰友,老人的語氣充滿敬佩。他們曾同在一個團服役,在缺衣少糧的嚴寒中,用“抱著必死決心往上衝”的勇氣擊退敵軍。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老人常引用這句歌詞緬懷犧牲的戰友。他記得戰斗模范程照友帶病參戰、班長郭林田深入敵區抓“喉舌”的細節,更記得那些“沒看到祖國解放就倒下”的年輕面孔。如今,他家中懸掛的與周總理握手的照片旁,總擺著一張模糊的戰友合影,“他們纔是真正的英雄,我活著,就該替他們看看這盛世。”
“未來是你們的,要永遠跟黨走。”
張武英一直秉持初心,將這份對黨忠誠、嚴於律己的精神貫穿於家庭教育中。他經常跟孩子說,“黨給的已經很多了,我們要懂得知足。”
而面對國家需要時,他卻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疫情期間第一時間捐款捐物,汶川地震時將節省的津貼寄往災區:“黨給我的已經很多了,國家有難,我必須盡份力。”這句朴實的心聲,正是他“離崗不離黨,離休不褪色”的生動詮釋。
在天津警備區河西第二離職乾部休養所的“百歲老兵講黨史”活動中,他常從南昌起義講到開國大典,從游擊隊的游擊戰講到包鋼建設時與周總理的相遇。有一次,少先隊員指著他書桌上的書問起學習心得,他翻開畫滿紅線的書頁:“未來是你們的,要永遠跟黨走。”
如今,孩子們贈送的“傳承紅色基因”書法作品就掛在他書桌正前方,“看到這些,就知道我們的故事沒白講。”
據工作人員介紹,104歲的他,作息非常有規律,至今保持著每天讀報的習慣,整牆的書籍與學習筆記裡,黨的二十大報告旁還貼著泛黃的學習便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是革命軍人的本分。”這句話從戰場講到課堂,成了他給年輕一代最質朴的“紅色教材”。
從1921年到2025年,張武英的百年人生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他是戰爭的親歷者,更是精神的傳承者——在天津警備區河西第二離職乾部休養所的晨光裡,他讀書看報的身影,如同一座活著的豐碑,向這個時代訴說著:何為信仰,何為忠誠。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當“九一八”的警鍾再次敲響,他的故事便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對未來最堅實的托舉。(記者 穆德旺 通訊員 付晶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