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記歷史 致敬英雄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101歲老兵周廣?的功勛章串聯起一部濃縮的中國現代史。這些“炮火紛飛中璀璨奪目的星辰”,見證著一位普通共產黨員的非凡人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專訪了這位歷經世紀風雨的百歲老兵。
見到周廣?時,他剛用完午餐,坐在輪椅上,手持放大鏡專注地閱讀報紙。這是周廣?每日的必修課。讀報前,他會習慣地用黑筆在報紙上寫下日期,確認這份報紙是否閱讀過。“父親只讀報紙頭版。”二女兒周秀珍告訴記者,“因為頭版往往聚焦國家大事,那是他最牽掛的。”
新婚三日赴疆場
1924年9月1日,周廣?出生於山東廣饒縣周村。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194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為了盡早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年輕的周廣?懷著滿腔熱血,毅然告別父母和親人,於當年1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從此,他在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浴血奮戰,親身經歷了從艱苦的反“掃蕩”到全面反攻的光輝歷程。1945年大反攻時,他所在部隊參與了許世友指揮的主力攻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遍膠東大地。正在前線作戰的膠東軍區戰士們起初難以置信,直到軍號聲、歡呼聲從指揮部一路傳到戰壕,他們纔確信,勝利真的到來了。
烽煙散盡,山河重光。當勝利的歡呼聲漸漸平息,周廣?獨自坐在戰壕邊,望著遠處昇起的朝陽,心中思緒萬千。他摩挲著胸前磨得發亮的軍徽,不禁想起反“掃蕩”時倒下的戰友,想起新婚三日便匆匆告別的妻子。多少熟悉的面孔永遠留在了昨天,而自己竟有幸活著看到了勝利的這一天。
“老班長,二愣子,你們看見了嗎?咱們到底打贏了……”膠東的風掠過麥田,沙沙作響,仿佛無數英魂在回應。正如許司令所說,這勝利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父親離家時,我父母結婚僅三天。”周秀珍向記者說道。這位20歲的青年,就這樣毅然告別了妻子李洪蘭,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這一別,便是漫長的八年。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他轉戰南北,先後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上海等重大戰役。
“母親懷著我大姐時,父親杳無音信。”周秀珍說。直到抗美援朝勝利,周廣?纔重返故土,第一次見到了已經7歲的大女兒周錫梅。而1954年出生的周秀珍與姐姐之間8歲的年齡差,也成為那個特殊年代最動人的注腳。“母親身體一直不好,患有嚴重的哮喘,病根主要源於當年對父親安危的深切牽掛。那些年音信全無,她整日以淚洗面,懮思成疾。”周秀珍說。
朝鮮戰場上的血色誓言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剛參加完解放戰爭的周廣?,跟隨大部隊遠赴朝鮮,成為一名志願軍炮兵連連長,從27師入編24師炮兵連。在朝鮮期間,他參加了多次重大戰役。作為炮兵連連長,周廣?必須時刻跟隨前線部隊衝鋒陷陣,盡管危險無處不在,但他與戰友們從未退縮。他們將服從命令、衝陣殺敵視為天職,誓要打敗美國入侵者。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殊死較量。周廣?所在的炮兵團,作為第十五軍步炮協同作戰的一部分,在此次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是志願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炮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然而,在這次戰役中,周廣?不幸受了重傷,被抬下戰場。“當時是頭部被炸彈炸傷,鮮血直流。”周廣?的女兒指著老人的頭部介紹道。等他醒來時,已在後方部隊醫院,“或許正是因為及時轉移到後方,父親纔得以保住性命。但在這場戰役中,他的戰友犧牲了三分之一還多。每當想起那些並肩作戰的兄弟,他總是痛心不已。他曾告訴我們,入朝作戰前,戰士們就互相交換照片,做好了犧牲的准備。”周秀珍說。
四條鯽魚見風骨
二十元錢鑄家訓
周廣?轉業到地方工作後,始終保持著革命本色。據女兒回憶,曾經有人為托他辦事,送來了四條鯽魚。而這位每月僅靠九十多元工資養家的乾部,卻硬塞給對方20元錢。“這相當於全家一個月的生活費。”周秀珍說。“黨的乾部不能白拿群眾一針一線。”這句話成為周家最珍貴的家訓。
“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周廣?常念叨的這句古語,不僅是他處世的座右銘,更化作了子女心中做人的鐵律。“父親用行動告訴我們,廉潔的口碑比金錢更珍貴。”周秀珍說道。
“在我心裡,父親是個清正廉潔,把生死看得很淡的人。”周秀珍又補充道,“准確來說,是‘不怕死’。”老人曾兩次感染新冠,第一次病情最重,在醫院搶救了整整一周。但剛有好轉,他就堅持出院,“他總說在醫院麻煩別人,回家靜養就行。”回家後兩天沒進食,直到第三天纔慢慢開始吃飯,身體也逐漸康復。這份執拗裡,藏著歷經戰火的豁達。
“父親年輕時總愛給我們講戰場上的故事,後來又把這些經歷講給孫輩聽。”周秀珍告訴記者,在老人日復一日的言傳身教中,紅色家風深深烙印在周家。“每逢有地方遭遇自然災害,父親必定帶頭捐款,還會叮囑我們兄妹一起獻出愛心。”受此影響,周家兄妹幾人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實際行動延續著這份信仰傳承。
“從篳路藍縷到偉大復興,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先輩的心血。”周老女兒的話語,道出了這個家庭故事的時代意義。這位101歲老人的生命歷程,恰如一部活生生的黨史教科書。他用青春熱血鑄就忠誠,以清廉自守詮釋初心,在硝煙與平淡中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最純粹的本色。
英雄之魂永不褪色,精神之光始終璀璨。那些以生命為底色捍衛的信念、用歲月堅守詮釋的品格,恰似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讓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雨依然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