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上 『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新網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5-07-08 09:02:16

內容提要: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簾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簾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游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抗戰親歷者鄭福來的孫女鄭然。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盧溝橋,位於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之上,已有830餘年歷史。早在700多年前,到訪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稱其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使其聞名中外。而這座石橋讓億萬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是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當地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全民族抗戰由此爆發。

“那晚,密集的槍炮聲把年僅6歲的爺爺從睡夢中驚醒。他清晨起來剛要出門,卻看到一枚炮彈在自家北房西側爆炸。頭一天還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被炮彈炸開了肚子。”從小聽著爺爺的講述,鄭然說,爺爺是親歷者,他的講述總能讓大家產生強烈的共鳴。

從1951年開始,鄭福來風雨無阻地為70多個國家、數以萬計的游客義務講述盧溝橋的抗戰往事。

抗戰親歷者鄭福來在盧溝橋上向游客們講解抗戰史。(資料圖)原梓峰 攝

“家裡有許多爺爺留下來的筆記,父親和我會常常翻閱、學習。”如今,鄭然的“聽眾”中,有莊嚴威武的軍人,她希望自己的講解能更多表達對抗戰先烈的緬懷;有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她總先帶領他們從辨認橋上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石獅開始,再說起石獅見證的歷史……鄭然的講解中,軍民浴血奮戰的故事與爺爺鄭福來的親身經歷交織在一起。

行至這座266米長的石橋東頭,便見宛平城。城中,640米的石板路兩側,綠蔭掩映下,收藏歷史的博物館、人來人往的咖啡館、墨香四溢的書店……鄭然發現,土生土長的地方,悄然間越來越美,生活也愈發多姿多彩。

不變的,是宛平城牆上累累彈痕,大大小小,清晰如昨。鄭然記得爺爺講過:當年修繕宛平城時,曾有人征詢是否填平這些彈坑,爺爺當時堅決反對:“這是日本侵華戰爭留下的罪證,不能填。”

“我有責任把這個歷史告訴晚輩。講歷史,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我們中國人、中華民族要自信、要自強、要復興,為保衛世界和平作貢獻。”這是鄭福來畢生的心願。

“爺爺說要講到一百歲,卻爽約了。”鄭然聲音哽咽。

2024年7月,鄭福來與世長辭,享年93歲。站在爺爺曾經無數次駐足的橋上,鄭然體悟到他70餘年來堅持講述的意義:讓更多人珍愛和平,銘記歷史。

如今的盧溝橋畔,除了專業講解員外,還活躍著一支像鄭然這樣生活、工作在此的人們組成的義務講解隊。紮根社區工作十餘年的鄭然,也把講述抗戰歷史的舞臺從盧溝橋延伸至更廣闊天地。半年多來,她走進學校、社區、機構,既講述抗戰故事,也講述爺爺鄭福來守護歷史的故事。

關於民族記憶的守護與和平信念的傳遞,正一代代薪火相傳。鄭然決心接穩“歷史接力棒”:讓宛平城的彈痕成為永久的警示,讓盧溝橋的石獅見證永恆的和平,“我會在盧溝橋上一直講下去”。

   原標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