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年洞”。
多年來,一份泛黃的緊急通知一直靜靜“躺”在薊州區檔案館裡。
1944年寒冬,大雪封山。在當時薊縣道古峪村的一個天然石洞裡,薊遵興聯合縣(當時由薊縣、遵化縣、興隆縣成立的聯合縣)縣長賀年以縣政府的名義疾書:“天已降雪,對我行動不利……立即布置掃雪工作……不要暴露為軍隊掃雪,而是各村之清潔工作。”
循著這寥寥數語,我們打開了道古峪村——這個燕山山脈深處小山村的抗戰記憶,也揭開了一張由平凡村民用勇氣與智慧編織的抗戰庇護網。
近日,記者沿著崎嶇的山路攀上道古峪村南險峻的煙洞峪,一個天然石洞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後人所說的“賀年洞”。石崖上,兩個隱蔽的洞口上下呼應,主洞內不過五六平方米,這裡就是當年賀年簽發政令、指揮抗戰的重要工作場所。
1943年,日軍在薊縣一帶瘋狂制造“無人區”。為保存力量,賀年率領抗日政府機關輾轉遷至道古峪。其間,何貴、楊志儉、張玉、張存等村民負責照顧賀年及抗日工作人員的生活起居,一旦敵情緊急便讓他們撤入這個易守難攻的石洞。
“說這山洞裡‘藏’著個縣政府,恰如其分。”道古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立華指著洞內空間介紹,“在聯合縣政府存在的近三年間,先後有五任縣委書記、四任縣長在此風餐露宿,秘密辦公。洞雖簡陋,政令卻從這裡源源不斷發出。”
在張立華眼中,當年那份掃雪密令背後隱藏著道古峪村村民無聲的默契與無畏的英勇。
當時接到命令後,村民們立刻行動,將各村之間的大小道路清掃乾淨,為部隊轉移開闢安全通道。一切做得自然而然,仿佛只是尋常的村間“清潔工作”。
更驚心動魄的守護發生在1942年3月。300多名日偽軍突然進村“掃蕩”,將道古峪村全村男女老少驅趕到山下河邊,架起機槍威逼村民逐一指認家人,凡無人認領者一律視為八路軍就地殺害。
當時,現場氣氛凝固,死亡的氣息彌漫。人群中,地下黨員王耑因身份隱蔽無人能認,眼看就要暴露。
18歲的姑娘王蘊芳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她衝出包圍圈奔回家中,抄起剪刀“?嚓”一下,毅然剪掉了那個年代未婚少女視為珍寶的長辮子。隨後,她迅速將頭發梳成已婚婦女的發髻,重新衝回敵人的包圍圈,徑直走向孤立無援的王耑,平靜地說:“回家吧。”
王耑心領神會,強壓住內心的波瀾,默默跟隨王蘊芳離開,安然脫險。這次生死相救,讓兩位年輕人結下不解之緣,後來結為伴侶在革命道路上攜手前行。
道古峪村黨支部原書記鄧國華是王蘊芳的侄媳,動情地講述完姑媽當時的壯舉後,她感慨道:“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剪掉辮子,就是剪掉姑娘家的身份去認‘丈夫’,稍有差池,兩人都沒命。”
八十年歲月流轉,道古峪村的烽火硝煙早已融入滿目青翠。昔日危機四伏的“賀年洞”,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地標,新修的石階路指引著無數後人。
那個山洞裡的縣政府,那場大雪後的秘密清掃,那位剪辮救人的勇敢姑娘,以及一個小山村用生命和忠誠為抗戰勝利築起的堅實屏障,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在綠水青山間熠熠生輝。(記者 徐楊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