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游擊隊長到抗日名將:包森的冀東抗戰征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李娜 2025-07-18 07:06:00

八路軍十三團臨時指揮部舊址。 受訪單位供圖

  薊州區穿芳峪鎮東水廠村,一株千年古槐枝乾虯勁,被村民稱為“神槐”。

  站在樹下,已是97歲高齡的村民劉連增老人說:“1941年鬼子來掃蕩,包森司令身上有傷無處可撤,就藏在這‘神槐’西側的樹洞裡躲過一劫,從那以後,我們就把這樹洞叫‘福洞’,這是咱們軍民魚水情的鐵證。”

  劉連增老人介紹,1941年,日軍將東水廠村劃為“無人區”,瘋狂掃蕩30多次、焚村12次。時任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的包森正在村中養傷,突遇日軍封山圍剿。千鈞一發之際,村民將他連同槍支迅速藏入槐樹洞並用柴草嚴密遮掩,助其脫險。

  一塊刻有“包森石”字樣的青石墩靜臥在古槐東側。東水廠村黨支部副書記劉井學說:“當年包森養傷期間曾站在這石墩上,用堅定的話語鼓舞遭受焚村之痛的村民,‘鬼子燒草房,咱蓋瓦房;燒瓦房,咱就起洋樓!’正是在村民的頑強抗爭和八路軍支持下,我們的家園得以一次次重建。”

  沿著“包森石”拾級而上,眼前出現一座修復後的明式四合院,這裡是八路軍十三團臨時指揮部舊址。這個面積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院,是冀東抗戰的重要歷史坐標。

  劉井學介紹,院裡的東廂房就是當年包森養傷之地。1940年5月初,包森在盤山地區大石峪村遭日軍包圍,指揮突圍時被子彈從左腮打入、右腮穿出,打掉四顆槽牙,身受重傷。突圍後,他在警衛員掩護下,被秘密轉移至東水廠村。

  村民劉連軒(該房房主後人)的父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省下小米、玉米面熬糊糊,悉心照料包森。

  “八路軍十三團當年就是在這院的正房裡成立的。包森兼任團長,帶領這支勁旅在盤山根據地創造神話,160餘場戰斗全勝,殲滅大量日偽軍。最輝煌的果河沿一戰,他以七個連兵力斃俘敵偽近千人。提起‘戰神’包森,敵人無不聞風喪膽。”劉井學說,“1942年2月17日,遵化野瓠山的一聲冷槍,穿透了他的左胸,壯烈殉國時包森年僅31歲。”

  山川銘記,歲月留聲。東水廠村作為戰爭年代冀東著名的“紅色堡壘村”,這裡的紅色故事是歷史、是精神,更是未來。

  如今,古槐樹下設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鎮、村常在此舉辦活動,宣講紅色故事、黨的政策。修復後的十三團指揮部舊址、無名烈士墓、警示教育園串聯成紅色旅游路線,講述歷史沿革、紅色記憶和家鄉巨變,傳承那份在血與火中淬煉出的東水廠精神——不屈不撓、軍民同心。

  這份精神,如同那歷經滄桑的“神槐”與“包森石”,根植於沃土,昭示著未來。(記者 徐楊)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