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從渤海之濱到昆侖山下的“稻種遷徙”,跨越4000公裡,飽含協作溫度與發展期盼,意義非凡。
4月7日一早,25個品種、5000餘斤的“小站稻”種子和育秧物資將貨車塞得滿滿當當。“關門,出發!”隨著於福安的啟運指令,這輛13米長的貨車駛離天津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目的地是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
6天後的4月12日夜,車輛緩緩停在於田縣阿熱勒鄉的育秧基地前。早已等候的天津市農業專家王連芬和孟憲國快步迎上,隨著當地種植戶將一袋袋稻種搬下車,天津“小站稻”在新疆的試種旅程,正式拉開帷幕。
時間回溯至2024年底,在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和天津援疆前指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聯合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開始謀劃“津稻疆種”項目,並計劃將其納入天津援疆“十五五”規劃。

於田試種的小站稻已進入拔節孕穗期
半年多來,從土地調研到啟運稻種,從播種育苗到大田插秧,如今,試種的500餘畝天津“小站稻”如翠毯般,鋪在於田大地上,不僅為當地豐富了優質水稻品種、帶去了先進育秧技術、提昇了水稻生產水平,更讓於田百姓們的心中,昇騰起了增收致富的新期盼。
3月調研:天津農業專家團赴疆
2024年底,當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種植業部部長王連芬第一次聽到“津稻疆種”計劃時,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要是能把咱們的小站稻種到於田去,那可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這個念頭讓她激動不已。
“小站稻”是天津的驕傲,歷史悠久、米質晶瑩、入口綿軟、米香撲鼻,不僅曾是皇家“貢米”,現在更是百姓餐桌的寵兒。這些年“小站稻”雖已走向全國多個省市,但以援助形式進入新疆,還是破天荒頭一遭。

天津農業專家(從右至左:王連芬、於福安、孟憲國)
天津與於田同屬北方中早粳晚熟類型區,氣候類型、生態條件、耕作制度、品種特性及生產實際等條件基本契合。經過兩地多次深入交流,今年3月,“津稻疆種”項目正式啟動。
3月5日,王連芬和專家團隊踏上西行之路。7小時飛行加2小時車程後,抵達於田的他們顧不上調整時差,就馬不停蹄跟著天津援疆於田工作組下鄉調研。
那些天,專家們起早貪黑,走遍於田水稻主產區,和種植戶促膝長談,蹲在田埂上捏土塊、看?情,把土樣背回實驗室檢測。每到一處,總有帶著問題的當地種植戶圍上來請教,有時場面甚至像趕集一樣熱鬧。
調研結果清晰顯示:和田地區水稻種植可追溯至唐朝,全地區7萬畝左右的稻田中,於田縣就佔了3萬畝,當地水源雖然充沛,但水稻品種不多、種植技術落後,育繁推體系亟待完善。
“於田土壤鹽鹼化問題突出,農田基礎設施薄弱,還在沿用相對落後的傳統直播方式種植,導致產量上不去,米質彈性不足、甘甜味欠缺,當地大部分稻米都需要從外省市購買。”王連芬分析道,“鹽鹼化、設施和技術問題,天津都有能力解決。”
4月運種:5000餘斤稻種的4000公裡路
經過天津專家團隊、天津援疆於田工作組和當地鄉鎮乾部商討,最終選定於田縣4個村莊作為“小站稻”試種基地:木尕拉鎮古再村、英巴格鄉巴什蘭帕村、阿熱勒鄉拜什托格拉克村和托格日尕孜鄉托格日尕孜村,試種面積500餘畝。

“津原89”小站稻
回到天津後,選種工作緊鑼密鼓展開。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簡稱“優農中心”)主任於福安是天津知名育種專家,曾培育出多個小站稻品種。“‘津原89’和‘津原U99’是小站稻的拳頭品種。”於福安說,前者是超高產品種,曾獲天津科技進步特等獎;後者是優質香稻,市場競爭力強。兩者都具備良好耐鹽鹼性。此外,為了後續推廣儲備資源,除了“津原89”和“津原U99”2個示范品種,他們還為於田試種精選了另外23個試驗品種。
為確保試種成功,優農中心按種植面積准備了5000多斤稻種。運輸前,工作人員不僅對種子進行防病蟲害處理,還配備全套育秧物資,從基質、秧盤到灌溉設備一應俱全。更貼心的是,他們還准備了一輛小推車,方便當地種植戶卸貨搬運。
天津距於田4000公裡,找運輸車並不容易——去程拉貨、返程空跑,運費給少了司機不願去,往返費用又太高。經過幾日的多方奔走聯絡,一位司機被於福安和王連芬的誠意打動,願意讓利跑這一趟。

天津市優農中心
4月7日清晨,滿載希望的貨車整裝待發。“出發!”隨著於福安指令,司機轉動鑰匙點燃發動機,跨越4000公裡的“稻種長征”開始了。
稻種出發2天後,王連芬帶著優農中心農技專家孟憲國再次赴疆,為育秧做准備。4月12日夜,經6天跋涉,運輸車抵達阿熱勒鄉,等候多時的王連芬和孟憲國,在鄉政府配合下組織卸貨。
看著一袋袋稻種搬進育秧基地,王連芬心裡既踏實又緊張:“種子到了,育秧得跟上,4月是黃金期,必須搶時間。”
5月耕種: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育苗插秧方式
此次種植,天津農業專家采用最前沿的“基質育秧”技術,相比當地傳統直播方式,“基質育秧”有顯著優勢:省種、省肥、省藥、省工、省事,還能早育秧、早插秧、早分?。
育秧開始前,他們需要將阿熱勒鄉閑置的3個大棚、6畝多地,改造成育秧“工廠”,用來培育能滿足500多畝大田的優質秧苗。其實,早在3月,王連芬就向當地提出“整棚改地”要求,可因缺乏相關經驗,當地的初期改造並不達標。

於田種植戶們在天津農業專家帶領下整棚改地
到了和田的第一周,王連芬和孟憲國二話不說,卷起袖子和褲腿,帶著種植戶們一起重新整改大棚,調試基質育苗播種機。
4月18日,一切准備就緒,開始播種。播種現場成了生動的農業技術展示會,王連芬站在播種機前,講解播種量、秧盤內底土和覆土厚度、注意事項等關鍵內容,當空塑料托盤經播種機變成整齊的育秧盤時,圍觀的各鄉鎮種植戶不僅掏出手機記錄,還躍躍欲試想要上手操作。

天津農業專家和當地種植戶一起育秧
育秧關鍵階段,擁有30年種植經驗的孟憲國挑起大梁。新疆晝夜溫差大,為確保秧苗健康生長,他每天清晨到大棚要先逐一卷起3個棚的苫布,仔細巡視每盤秧苗的生長狀況。中午溫度高,擔心灌溉不及時,秧苗受損,他不敢離開大棚,經常找一塊無紡布,鋪在附近樹蔭下,掏出自帶的饅頭、烤?簡單充飢後,稍作休息。有時遇到設備故障,來不及吃飯,他就要套上雨衣雨鞋在噴淋水幕中搶修。20多天的堅守,孟師傅胳膊被曬脫了一層皮,換來的是,嫩綠的秧苗鑽出了基質,開始慢慢長大。

小站稻在於田基質育秧
5月中旬,高速插秧機的發動聲劃破田野,於田縣各試種點,綠油油的“小站稻”秧苗在機械助力下,在水田裡整齊排成一行行。
王連芬和孟憲國在旁密切關注插秧進度和質量,不時向種植戶傳授技巧和注意事項。第一次見到高速插秧機,木尕拉鎮古再村水稻種植戶庫爾班尼亞孜·買買提很激動:“天津小站稻來這兒,帶來了從沒見過的技術和設備,我們高興得很。”
夏日生長:大漠邊泛起的“綠色漣漪”
可插秧後的20天裡,一個意外情況讓“津稻疆種”項目的十幾位專家懮心忡忡:秧苗在水田裡幾乎生長停滯。這種狀況在天津從未出現過,專家們有些心慌,紛紛打聽情況,當地種植戶寬慰道:“風沙大、夜溫低,過幾天就好了。”果然,隨著6月氣溫上昇,秧苗開始迸發生機。

小站稻在於田試種插秧
為確保種植效果,“津稻疆種”項目的農技人員堅持在每個關鍵生長期親赴於田。6月中旬,天津農機化技術試驗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永安帶隊駐守。此時小站稻已長至小腿高,微風吹拂下泛起層層綠浪。從6月底的分?期到7月中旬的拔節孕穗期,楊永安幾乎每天泡在田間,全程跟蹤指導。
看著小站稻長勢良好,於田種植戶們備受振奮,有種植戶搭上今年試種的便車,自發引種小站稻,種植面積達500畝,也有原本持觀望態度的種植戶,表示明年想要參與小站稻種植。
“邊角地塊要增施磷鉀肥,同時保證水層管理。”楊永安的叮囑讓種植戶庫爾班尼亞孜·買買提連連點頭,庫爾班尼亞孜說,“以前的水稻品種好多地方種不活,現在苗情好多了,有專家指導,心裡踏實。”

楊永安(右2)和於田種植戶
天津援疆前指於田縣工作組副組長、於田縣副縣長張慶彬說,天津專家在現場不僅查看水稻種植情況,面對面指導種植戶種植和管理稻田,還一直在通過“師帶徒”,為於田培養本土技術力量。
7月16日,楊永安照例在群裡分享每日田間影像並附情況說明:“這兩天需再施一次肥,一周後可晾田透氣,讓根系紮深些,防倒伏。”
看著茁壯成長的稻苗,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郭雲峰心裡滿是欣慰:“‘津稻疆種’不僅能幫當地實現土地增值、農業增效、農戶增收,還能提昇當地水稻產量。目前我們正計劃將‘津稻疆種’納入天津援疆‘十五五’規劃,未來將以於田縣為起點,打造小站稻在新疆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
今年11月,於田將迎來小站稻首個收獲季。彼時,這片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綠洲之上的沈甸甸金色稻穗,不僅將承載起豐收的甘甜,更會鐫刻上這場以稻種為媒,跨越山海的農業援疆新答卷。(記者 鮑燕 視頻制作 王聰、郭涵、杜珊、段忠翔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