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年的人生歷程,15歲參軍抗日,從戰場衛生員到鄉村醫生,趙振鵬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什麼是忠誠、奉獻和堅守。
每天早上六點半,人們總會遇見一個熟悉的身影:98歲的老人正扶著輪椅,穩穩地走向室外。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叫趙振鵬,是一位親歷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老兵。年近百歲的他,軍人的硬朗勁兒絲毫未減,時間觀念早已刻進骨子裡,日常起居堅持自己打理,近路就拄著拐杖穩步走,遠些便扶著輪椅慢慢挪,一舉一動都透著革命軍人特有的堅韌。
走進老人的臥室,更能體會這份刻在骨子裡的自律:被褥疊得方方正正,物品擺得整整齊齊,床頭擺放著那張泛黃的老照片,年輕的他穿著軍裝、眼神明亮,靜靜訴說著烽火歲月裡的青春與擔當。
趙振鵬捧出珍藏的十幾枚紀念章,小兒子趙德龍小心地幫老人佩戴在胸前。一枚枚紀念章在胸前排開,鮮艷的紅,耀眼的金,躍動在老兵的胸口。
15歲參軍抗日 回民支隊的少年戰士
“為了打日本鬼子啊。”98歲高齡的抗日老兵趙振鵬談起當年參軍經歷,布滿皺紋的臉上依然煥發著矍鑠的光彩。這位1928年出生的老戰士,在民族危亡之際,年僅15歲就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回民支隊,在華北大地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傳奇。
1943年,稚氣未脫的趙振鵬投身抗日洪流。在槍林彈雨中,他迅速成長為一名堅強的戰士。起初擔任通訊員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穿梭於戰場傳遞情報;後來轉為衛生員,在簡陋的戰地救護所裡爭分奪秒搶救傷員。戰火淬煉了這位少年戰士的意志,也鑄就了他不屈的精神。
談起當年的戰斗經歷,老人對一場精彩的伏擊戰記憶猶新,講述時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那是一場漂亮的誘敵戰。”老人回憶道,當時部隊正在用餐,接到通訊員“鬼子來了”的急報後,戰士們故意裝作慌亂撤退,連碗筷都來不及收拾。“日本人見我們‘狼狽逃竄’,果然中計,放松警惕坐下來吃飯。”
說到這裡,老人突然挺直腰板,聲音也洪亮起來:“就在他們低頭吃飯的瞬間,我們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四周莊稼地、土坡後包抄上去,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這場漂亮的伏擊戰不僅殲滅敵人,還繳獲數挺機槍,也讓年輕的趙振鵬第一次深切體會到勝利的榮耀。


戰場上的生死時刻 捨命救戰友
趙振鵬的腿上,幾道深深的傷疤像沈默的勛章,皮下還嵌著當年未取出的彈片,那是戰爭留給這位老兵的印記,也是一段驚心動魄的生死記憶。
“有一回打仗,我眼睜睜看著戰友的腿被炮彈炸爛了。”為了把戰友拖到安全地帶,他毫不猶豫地俯身將其背起,在結著薄冰的陣地上艱難匍匐。“背上的呼吸越來越弱,可我不敢停……”話音未落,老人布滿皺紋的手不自覺地撫上右腿。
就在轉移途中,一發炮彈突然尖嘯著砸來。“轟”的巨響中,背上的戰友猛地一顫,再也沒了聲息。飛濺的彈片狠狠紮進趙振鵬的小腿,而戰友的身體,恰巧為他擋住了致命一擊。“到頭來,倒是他替我擋了這一下……”老人喉頭滾動,哽咽著說不出話。這段塵封七十餘年的記憶,每一個細節都鮮活如昨。
後來,失血過多的趙振鵬在昏迷中被戰友們冒死從屍堆裡拖了出來,撿回一條命。可那張永遠留在戰場上的年輕面孔,成了他心頭沈甸甸的牽掛。
如今,腿裡的彈片早和筋骨長在了一起,陰雨天會隱隱作痛,可趙振鵬總說“這點疼算啥”。那點痛是活的念想,提醒著他,那些在炮火裡倒下的年輕面孔,從來沒真正離開過。
這些艱難過往,老人很少主動提起。兒子趙德龍說,只有晚輩反復追問,他纔會漏出幾個片段。“他總念叨,比起那些沒回來的戰友,自己能活到今天,已經是天大的福氣。”這份看淡苦難的淡泊,這份對犧牲戰友的感念,正是老一輩革命者共有的赤誠。

嚴於律己 家風裡的軍人底色
軍旅生涯熔鑄的自律,早已化作趙振鵬骨血裡的本能,更滲透在他對家人的點滴教誨中。1963年,大兒子在河邊撿到一把被人遺忘的鐵鍬,興衝衝想留著家用,卻被趙振鵬沈下臉喝止:“不知道是誰的,就送大隊去。”這句帶著軍人剛毅的話,深深釘在子女們的記憶裡。
“他總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的白的不能含糊。”小兒子趙德龍摩挲著父親的老照片,輕聲復述著那些刻進家風的訓誡,“做事得憑良心,不能欺上瞞下。”這些朴素到近乎直白的道理,是槍林彈雨裡摔打出來的人生信條,如今成了代代相傳的家訓。
如今趙振鵬依然活得像個隨時待命的士兵:清晨自己疊被,被褥棱角分明如豆腐塊;吃飯時拄著拐杖穩步走向食堂,拒絕旁人攙扶的手;天氣晴好的日子,便扶著輪椅在院子裡慢慢踱步,輪椅的軌跡都透著一股規整勁兒。
98載春秋流轉,而那段用鮮血與火焰寫就的抗戰記憶,連同對犧牲戰友的刻骨緬懷,早已順著血脈流淌,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亮的紀念章面前,老人的目光仿佛穿越時光,又望見了硝煙裡那些年輕的面龐,聽見了衝鋒號在曠野上震徹雲霄。 (文/攝 記者 信華 部分為資料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