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進行時』今天來看,天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出碳普惠機制,加快產業轉型昇級,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這周,滴滴出行總部碳資產管理負責人——馮驊,來到天津,牽頭組建了十多人的新部門,主要開展碳排放核算業務。根據市交委最新統計,全市每天共享單車的騎行量,超過100萬人次。為了鼓勵綠色騎行,天津在碳足跡、碳普惠領域探索管理機制改革。本月初,推出碳普惠管理新辦法,將共享單車騎行產生的碳減排量,納入地方碳市場中,可以參與交易,每噸賣到30多元。馮驊也算了一筆賬,每年,可以有80多萬元的減排收益。
將碳交易持續擴面,就是天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一項舉措。去年,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城管委、市交委等16個部門,重新調整組建改革專項領導小組,發揮天津作為國家首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先行先試的優勢,出臺碳普惠管理新辦法,將碳交易覆蓋范圍,從鋼鐵等制造業企業,擴展到工業全行業、貨運港口、綠色出行等交通領域。
在深化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通過市場手段引導企業主動減排的同時,天津也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制度,加速企業生產方式轉型。市生態環保部門引入人工智能系統,實現對43個園區重點企業排放量,24小時監測,一旦超標,精准限產。(重錄:在國家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指南基礎上,天津將塑料制品、焊接鋼管等7個細分領域,也納入目錄。)大邱莊就是第一批試點地區,將近400家企業,分為4檔,排放達標的A類企業,在重污染天氣也能正常開工。其它等級都要按相應要求限產。通過這種方式,來倒逼企業轉型。在這家鋼管公司,總經理孫文玉向我們展示了生產報表,去年初,月產能7萬多噸,如今增長到了8萬2千多噸。變化就來自去年底,陸續投入2000多萬,新增環保設備。包括這家企業在內,截止目前,大邱莊有81家企業實施改造。
通過立法加強約束,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布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條例》,建立協同執法機制,細化移動源污染管控,加強聯防聯控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