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項行動 見行見效|紅火好日子,炫出鄉村的文化范兒——『農文體商旅』深度融合繪就津沽大地振興圖景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趙首蕊 2025-07-29 15:00:00

內容提要:夏日清風拂過津沽大地,也吹旺了鄉村的文化煙火。從寧河綠茵場上的『村超』激情,到西青非遺工坊的指尖流光;從北運河畔的歡歌展演,到靜海文化大院的書香鄉情,再到東麗剪紙臺前的童心傳承——津城鄉村之夏,以體育競技點燃活力,以文化惠民浸潤人心,以非遺傳承連接古今,以『農文體商旅』融合繪就振興圖景。

夏日清風拂過津沽大地,也吹旺了鄉村的文化煙火。從寧河綠茵場上的“村超”激情,到西青非遺工坊的指尖流光;從北運河畔的歡歌展演,到靜海文化大院的書香鄉情,再到東麗剪紙臺前的童心傳承——津城鄉村之夏,以體育競技點燃活力,以文化惠民浸潤人心,以非遺傳承連接古今,以“農文體商旅”融合繪就振興圖景。

一幕幕生動場景,是一道道群眾共享的文化大餐,更是描摹鄉村文明新風尚的“文化圖鑒”,讓夏日的鄉村在歡聲笑語中煥發獨特光彩。

寧河區 激情“村超”持續供“能”

防守、搶斷、奔跑……隨著隊員起腳抽射,觀眾屏息凝神,足球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鑽入球門,觀眾的熱情瞬間被點燃。“好球!”看臺上的觀眾劉偉大聲歡呼,“現場看球的氛圍更濃,大家隨著場上形勢的變化一起歡呼加油,真是太有感覺啦!”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白雲酒店杯”2025年寧河區第五屆社區運動會足球“友誼”賽(“村超”)在寧河區麒麟足球主題體育公園火熱開賽。來自轄區內各鎮街、企業、區直機關單位以及北京市清河農場、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和漢沽管理區的32支隊伍,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裡,於每周五、周六為市民們上演68場精彩對決,為寧河夏日夜生活注入強勁活力。參賽隊員既有紮根土地的農民,也有返鄉創業的青年;既有村鎮教師,也有個體經營者等。

“希望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漢沽管理區隊員劉磊興奮地告訴記者。首日對戰,他所在的球隊與北京市清河農場隊相遇。賽前訓練、排兵布陣、場上應變……圍繞首戰,劉磊和隊員們做了充分的准備,並有信心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比賽的意義不止於此。“我們還帶來了特色美食,等賽後和大家一起分享,讓場上的交流延續到場下。”

“村超”(鄉村足球超級聯賽)是貴州省榕江縣發起的群眾性足球賽事,憑借其獨特魅力成為現象級鄉村體育賽事。“村超”的舉辦不僅帶來了人氣,也折射出鄉土文化與足球運動的同頻共振。

開幕式上,寧河區人民政府與榕江縣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貴州“村超”組委會授權寧河區成為貴州“村超”全國賽天津賽區。雙方將攜手在城市IP、產業融合、文旅協作、全民體育等方面開展多維度合作,助推雙方品牌影響力與產業綜合實力全面提昇。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同全國28個省市簽訂了合作協議,在全國有33個賽區,非常歡迎寧河加入‘村超’大家庭。”“村超”全國賽辦公室副主任石方說。

“村超”不僅是體育競技場,更是鄉村振興的創新載體。比賽現場還專門設置了農產品展銷區,寧河大米、蘆根茶、特色果蔬等依次擺開,吸引觀眾品嘗購買。“我們希望通過賽事推動農業、文化、體育、商業和旅游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寧河區體育局副局長王菊介紹。

綠茵場上的拼搏、看臺上的加油助威與賽場外的農產品展銷市集,不僅成為全民健身、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的生動注腳,也是寧河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全民健身計劃、推動“農文體商旅”融合發展的積極實踐。寧河區將繼續支持和發展此類群眾性文體活動,讓體育賦能鄉村振興。

西青區 “文化納涼”解鎖新風尚

晚上七點半,西青區大寺鎮王村音樂廣場燈帶亮起,《最炫民族風》歡快的旋律伴著晚風飄散。廣場舞隊伍舞步整齊,小朋友們比拼滑板車和街舞,老人們搖著蒲扇笑意盈盈。這處2萬多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是人們納涼的聚集地。除此以外,非遺工坊的燈光、舞臺前的喝彩、讀書室的書香、夜校的歡笑聲,共同勾勒出“文化納涼”圖景。

大寺鎮“能人工作室”的非遺工坊裡,10多位居民專注擺弄金絲。“把祥雲紋掐在紙巾盒邊緣,填淺藍釉料,既實用又好看。”津門掐絲粉彩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四代傳承人高洪艷手把手指導,桌上成品令人驚艷。展架上一件哪吒主題掐絲作品格外吸睛:紅纓槍直指蒼穹、混天綾飄逸靈動,小哪吒在金絲與釉色間栩栩如生。“國潮元素讓非遺煥發新生,吸引年輕人定制文創。這些作品既登上市區文創展會,也成了居民走親訪友的伴手禮。”高洪艷說。

“咚鏘!咚鏘!”青凝侯村文化小廣場上,腰鼓隊員緊鑼密鼓排練;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舞蹈隊排練《國韻》。這個夏天,大寺鎮“村晚百姓大舞臺”在多村輪番上演,大蘆北口秧歌扭出喜悅,周莊子“三句半”把垃圾分類編成段子,門道口村銅管樂隊點燃全場。

專業院團“下沈演出”更讓居民過癮。“以文惠民 福潤西青”活動中,《空城計》選段贏得滿堂彩,70多歲的戲迷張大爺舉著手機錄全程:“以前追著劇團跑市裡,現在家門口就能聽名角兒唱幾段!”兒童劇《小小消防車嘟嘟》教孩子們火場逃生。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計劃如火如荼,15個村已放映59場。

“壹刻時光讀書會”上,文化志願者楊濤帶領居民共讀典籍。這個由閑置公建改造的閱讀空間,緊扣“書香天津”建設,每周三、周四晚間開展讀書交流。青年夜校則是年輕人的“充電站”:咖啡體驗課上制作飲品,皮雕工坊將皮革變手環,減脂團課揮灑汗水,瑜伽課舒緩壓力……以公益為底色,“一杯奶茶的價格”就能享受高品質課程,既學習技能、培養愛好、拓展社交,又為年輕人減輕生活工作壓力,成為成長“出圈”的溫馨港灣。

北辰區 北運河畔華燈歡歌

華燈璀璨,人聲鼎沸,北運河畔演出不斷,處處歡歌。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禮堂內,國風走秀《錦繡中華》盡顯魅力,模特們身著融入現代元素的繡花鞋,搭配典雅服飾亮相,生動展現傳統技藝的創新;在不遠處的宜興埠鎮未來廣場,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剛勁有力的招式、京韻大鼓韻味醇厚的唱腔,引來觀眾陣陣掌聲。

“北運河之夏”和諧文化大舞臺文藝展演是北辰區特色文化品牌之一,也是北辰區百姓期盼的夏日文化盛會。它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更成為凝聚鄉情、展示新時代村民風貌的生動窗口,至今已舉辦二十屆,並於2024年、2025年列入文旅部“四季村晚”示范點位。

為了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文藝演出,和諧文化大舞臺在北辰區16個鎮街分別舉辦了專場展演,將各鎮街的優秀原創節目在最後的匯報演出中進行展示。“百姓的舞臺百姓演,百姓的節目百姓看”,為百姓搭建文藝舞臺,讓百姓更廣泛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正是北辰區持續推動文化品牌創新發展的理念。

臺上,家庭主婦、企業職工、少年兒童化身舞臺主角神采飛揚;臺下,搖著蒲扇的老人、抱著孩子的父母、青春洋溢的年輕人頻頻互動。在雙口鎮中河頭村廣場上,鎮內文藝愛好者創作的《多彩雙口,振興華章》,被朗誦者演繹得時而激昂、時而溫情,表達出了村鎮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鄉村文化的日益豐富、村民生活的幸福美滿。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深情,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現場掌聲雷動。持續二十載的文化接力,正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近年來,北辰區持續擦亮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金字招牌,著力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直達基層。“天穆杯”小品大賽、“北辰杯”京津冀暨環渤海地區青年歌手大賽聲名遠播,“百姓風采秀”群眾纔藝展演、戲曲進鄉村活動氣氛火熱,“名師走基層”藝術講座、“青年夜校”公益培訓座無虛席……隨著“農文體商旅”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體育賽事來到村民的家門口,劉快莊“村超”“村BA”、“宜興埠杯”全國縣域足球邀請賽等一系列群眾廣泛參與的體育賽事持續舉辦,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村民的夏日生活越來越豐富。

靜海區 文化大院可寄鄉愁

運河的水霧混著泥土的芬芳,暑夏傍晚的蟬鳴和著孩童的嬉鬧——在靜海區靜海鎮韓家口村,楊伯良文化大院的一抹燈火,比晚霞亮得更早。這裡早已不是一座普通的院子,而是村民心中的“文化樂園”,其正用多彩的文化生活,滋養著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傍晚暑氣稍退,文化大院裡枝葉繁茂的老樹下,早早擺開了一圈馬紮、板凳。這裡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枯燥的文件,鄉村宣講員劉麗君的聲音像嘮家常,朴實可親。

“大伙兒想想,咱祖祖輩輩靠啥吃飯?是勤勞!有了黨的好政策,咱的日子纔更有奔頭!”原來,這是靜海區靜海鎮創新推出的“理論+文藝+體驗”宣講模式。村民不再是聽眾,而是參與者:有人撫摸著老物件,追憶祖輩的艱辛與智慧;有人跟著老師,在古樹旁誦讀經典;還有幾位大嬸,用鄉音小調唱起了村裡的新變化。

文化大院的另一側也逐漸熱鬧起來,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鄉村書屋成了村民消暑納涼、品味書香的好去處。

靜海區作協主席楊伯良用地道的鄉音,和大伙兒嘮著閱讀的樂趣:“咱靜海的故事,就像運河的水源遠流長,是一本永遠讀不完、讀不膩的書。”他隨即深情領誦起原創作品《靜海,南運河》:“讓清澈的河水繼續流淌,讓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這首詩以運河為主線,巧妙融合了靜海的歷史、文化、自然等元素,展現當地風土人情。

望著眼前的景象,靜海鎮韓家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清柱笑意盈盈:“我們就是想搭個臺子,把咱靜海的紅故事、老歷史、新變化,用鄉親們最喜聞樂見的方式‘種’下去,在大家心裡生根、發芽、開花!”

文化惠民的暖流,不僅帶來歡笑,更悄然滋養著鄉風。不久前的一次文化活動中,來自靜海的“天津好人”管英的故事讓在場村民深受觸動。這位普通的農家婦女,數年如一日堅持為村裡孩子義務教書法。“這一筆一畫,寫的是字,傳的是心。”她的話語如泥土般質朴。

在文化大院裡體驗農活兒之外的生活,村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面貌正悄然改變。“以前農閑時候,不是窩在家裡看電視,就是湊一塊兒打牌嘮閑嗑。”村民劉大娘如今是文化大院的常客,“現在一有時間就往文化大院跑,看書、唱歌、聽故事、學手藝,大伙兒心裡頭別提多滋潤了。”

文化的力量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能。“今年5月,靜海鎮2025年度宣傳思想文化品牌及文旅路線發布,楊伯良文化大院作為其中重要一站,正在打造主題研學、書香閱讀等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城裡人走進鄉村,體驗運河風情,真正實現了攢人氣、添風采!”靜海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馬翠說。

運河的水,在靜海流淌千年,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變遷。

讓沈寂的鄉土文化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在這裡,鄉愁可觸可感,幸福就在身邊。文明之風恰如生生不息的運河水,一路歡歌、奔流向前。

東麗區 刻刀飛舞紙連古今

“同學們,紮刀使勁兒、提刀放松,這樣刻出來的鋸齒形纔更生動。”盛夏七月,東麗區金橋街道景雲軒社區的大鄭剪紙傳承體驗基地內異常熱鬧。大鄭剪紙第四代傳承人劉長會正在給社區的孩子們教授剪紙技藝,刻刀飛舞間,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躍然眼前。

大鄭剪紙歷史悠久,其作品以精細的刀工、靈動的線條和飽滿的寓意而著稱,曾多次在國內外文化交流中大放異彩,並於2009年被授予“第二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大鄭剪紙將傳統的剪刀剪法發展為刻刀技法,形成剪紙藝術中獨具特色的‘刀味紙感’。”活動現場,劉長會帶著孩子們追溯大鄭剪紙的前世今生,從大鄭剪紙的歷史沿革和傳承之路,講到握刀姿勢和剪裁手法。當一幅幅剪紙作品從劉長會手中“生長”出來時,孩子們驚嘆不已,摩拳擦掌想要一試身手。

“大家要仔細觀察,花瓣的鋸齒越細越長越好看。”“慢慢來,刻紙要一點一點來,不要著急。”劉長會耐心地傳授技巧。“參加這樣的活動,不僅讓我充分領略到傳統藝術的魅力,還對剪紙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東麗區濱瑕小學學生鄧容軍高興地說。

東麗區劉臺小學學生馬楚涵一直在專注地進行基本紋樣的練習:“不出家門,就能學習傳統剪紙,特別開心。希望能夠盡快運用手中的工具創作出美麗的作品。”馬楚涵說。

“這場活動,是非遺傳承與社區實踐的生動融合。孩子們在剪紙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在與非遺技藝的親密接觸中,學會用傳統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與思考。”

大鄭剪紙傳承體驗基地,於2003年成立,佔地約100平方米,分為兩間房屋:一間主要展示大鄭剪紙作品,另一間主要用於研學體驗。2024年,該基地入選第二批市級非遺傳承體驗基地。

“設立這個基地的初衷,一方面是傳承剪紙技藝,另一方面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豐富的文化活動場所。”景雲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袁宗英說,“基地不僅吸引孩子們,老年人也經常來基地學習體驗剪紙技藝。在做好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景雲軒社區還會依托大鄭剪紙傳承體驗基地,積極挖掘傳統文化的內在潛力,更好地豐富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