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這座海河之畔的曲藝故鄉,曾以清脆的快板聲迎接過一位特別的年輕人。八年前,當唐磊踏上天津的土地時,他未曾想到,手中的竹板不僅敲開了中華曲藝的大門,更引他走向一條跨越山海的文化之橋——如今,他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裡,那位將馬達加斯加語言與文化悉心傳授給中國學子的外籍教師。

初抵津門,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息便讓唐磊倍感親切。他驚訝地發現:“你們吃米飯和菜,我們馬達加斯加人也是!”這舌尖上的共鳴,成為他感知文化相通的第一縷暖流。漫步在五大道的歐式建築群中,他看到了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胸懷——西方風格的建築靜靜矗立在東方城市的街巷,無聲訴說著天津作為港口城市獨特的文化交融歷史:“感覺是非常特別的一座城市。”天津這座有著600多年悠久建城史的城市,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造就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獨特城市風貌。
唐磊深深被天津特色的相聲曲藝吸引,特別是天津相聲與快板書。在唐磊看來,相聲曲藝與中國的歷史息息相關,通過相聲,他不僅學到了語言,也得以更好地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在天津師范大學的“興趣課堂”上,相聲與快板這兩門充滿津味幽默的藝術,瞬間俘獲了這位異國學子的心。天津曲藝的沃土滋養了他:“曲藝藝術是非常濃厚的,哪哪都是可以看到打快板的……天津人民是非常幽默、非常樂觀,特別容易交朋友的。”老師手把手教他左右開弓的節奏,竹板在掌中翻飛,如同這座城市本身——既堅守本土之根,又樂於擁抱四方。

當唐磊成為北外非洲學院的教師,這份在天津孕育的文化包容力,自然地轉化為教學的養分。他帶著十名中國學生遠赴馬達加斯加,當學生們走進他的家門,用當地語言問候時,家人激動難抑。唐磊深知,當非洲青年學習中文,中國青年也擁抱非洲語言,這語言的雙向奔赴,正是中非人民心靈靠近的堅實橋梁:“這些學習馬達加斯加語的學生是中非合作的未來。”
回望在天津獨自求學的青春歲月,最難忘的是與各國同學互相分享語言與文化,彼此的世界在交談中拓展。這段經歷如同一個縮影——多元文化在開放包容的土壤中自然生長、交相輝映,最終塑造了他對跨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與堅定信念。
天下大同,美美與共。包括唐磊在內的無數外國友人總能在天津留下自己的生活足跡與奮斗故事,而天津這座包容又有溫度的城市也總會在他們心中佔有一方天地,無論他們行至何方,身往何處,對天津的懷念也將會成為一種別樣的“鄉愁”。天津與世界密不可分,真誠開放的天津必將實現城市國際化發展的更高水平,天津的“朋友圈”也必將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