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女孩展開一場關於非遺傳承的青春實驗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今晚報 作者: 編輯:趙首蕊 2025-07-11 11:52:00

內容提要:當大多數同齡人還在寫字樓裡投遞簡歷時,兩位『00後』女孩已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郭宇和段力晶,一個是土生土長的寧河人,一個來自千裡之外的甘肅,卻因對非遺的共同癡迷,在大學畢業的十字路口『一拍即合』,創立翡遺鎖絲工作室,傳承古老非遺技藝。一場關於非遺傳承的青春實驗就此展開。

當大多數同齡人還在寫字樓裡投遞簡歷時,兩位“00後”女孩已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郭宇和段力晶,一個是土生土長的寧河人,一個來自千裡之外的甘肅,卻因對非遺的共同癡迷,在大學畢業的十字路口“一拍即合”,創立翡遺鎖絲工作室,傳承古老非遺技藝。一場關於非遺傳承的青春實驗就此展開。

逆行創意IP破圈

讓非遺會說“Z世代”的情話

走進寧河區廉莊鎮木頭窩村的翡遺鎖絲工作室,明亮的燈光下,各色非遺手作在鏡頭前流轉著迷人光彩。“看!這只琺琅耳環叫‘鎖清秋’,用的可是故宮紅牆的色譜!”郭宇化身俏皮可愛的“小鎖妹妹”,手持耳環在鏡頭前輕輕轉動,五彩斑斕的琺琅釉面折射出絢麗光芒。一旁的段力晶專注地調整著機位,時不時提醒拍攝角度。兩人一講一拍,配合默契,上演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奇妙對話。

提到工作室命名原因,段力晶說:“‘翡遺鎖絲’其實是‘匪夷所思’的諧音,我們想用這個名字表達非遺技藝的神奇與精妙。”“而‘小鎖妹妹’的靈感則是來自工作室名字中的‘鎖’字,它就像一把精巧的小鑰匙,幫助開啟非遺的寶藏大門,連接我們年青一代的心。”郭宇接著說。

在郭宇與段力晶的精心設計下,“小鎖妹妹”這一IP形象擁有百變身份。新春佳節,她頭戴絨花、身著紅綢,化身“福氣使者”,將貼窗花、紮燈籠的非遺習俗娓娓道來;立春時節,她又變身“節氣精靈”,講述“咬春”背後的民俗故事;有時則變身歷史導游,探尋天尊閣背後的文化脈絡。這些充滿創意的視頻,讓非遺文化如靈動的溪流,淌進了“Z世代”的心田,“小鎖妹妹在寧河”系列20萬+的播放量,便是最好的證明。不少網友們還在評論區留言:“原來非遺這麼有趣,被小鎖妹妹圈粉了!”“想跟著小鎖妹妹學做非遺手作!”

除了短視頻,郭宇與段力晶還將直播間變成非遺課堂。直播鏡頭裡,她們手把手教網友們拆解非遺工藝:一根細如發絲的金屬絲,如何在指尖變成精美的紋樣;色彩斑斕的琺琅釉料,又怎樣在高溫燒制下綻放獨特光彩。網友們不僅能實時提問,還能跟著動手嘗試,讓非遺技藝真正從博物館的展櫃裡“走”出來,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解鎖非遺新場景

線下體驗“圈粉”無數

郭宇與段力晶不僅僅是在線上傳播非遺技藝,更是走向線下,通過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非遺技藝、售賣非遺產品、組織互動體驗,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今年母親節,她倆主理的翡遺鎖絲工作室和蘆臺大集合作推出“花開心頭,簪於發間”非遺簪花親子體驗活動。孩子和母親攜手,將一朵朵精致的簪花制作完成,別在發間。現場一位女孩大聲說道:“今天必須給老媽整出大大的驚喜!”一位母親紅著眼睛感慨:“第一次收到寶貝親手做的禮物,感覺自己成了全世界最幸福的媽媽!”傳統技藝的溫度在此刻化作親子間最真摯的告白。

端午時節,100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留學生相聚於蘆臺大集,她們二人再次受邀開展非遺文化體驗活動。現場,“小鎖妹妹”耐心指導非遺香囊制作和花繩編織,留學生們全神貫注,穿針、引線、收口,認真學習香囊縫制技巧,五彩花繩在他們手中不斷翻飛。“太神奇了!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端午節習俗,通過親手制作,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位留學生興奮地說。一個個精美的香囊和系著吉祥結的彩繩,不僅承載著端午安康的祝福,更編織出中外文化交融的動人圖景。

在“津志集”“京津冀‘三省(市)四地’志願服務公益市集”現場,同樣熱鬧非凡,生肖盤扣車掛、中藥香囊創意十足,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絢麗火花。與此同時,她們還將非遺傳承的腳步踏進了校園。

香文化課堂裡,孩子們在裊裊香氣中認識香料、制作香牌;紮染工坊中,孩子們手持白布,紮結、浸染,看素布在染料中變幻出斑斕圖案。“我們希望這些活動像種子一樣,讓非遺文化在年青一代心中生根發芽。”段力晶說。

鄉村變身非遺“活課堂”

繪就文旅新圖景

廉莊鎮木頭窩村是寧河知名的旅游名片,郭宇與段力晶成立的翡遺鎖絲工作室便坐落在這裡。

去年國慶節期間,木頭窩村迎來了一場非遺文化盛宴。游客們在這裡,親身體驗了竹編畫、掐絲琺琅、手繪油紙傘等多項傳統技藝。這場沈浸式的非遺文化盛宴,讓木頭窩村的鄉村旅游超越了簡單的風景觀光。郭宇與段力晶精心策劃的非遺體驗活動,讓游客們在參與中,觸摸到中華文化跳動的脈搏。非遺“活”了,鄉村的旅游畫卷也因此增添了最靈動、最迷人的一筆。

正如工作室牆上那句“我們要做的不是把非遺放進保險箱,而是為它裝上永不停轉的發動機”。這不僅是郭宇與段力晶的初心宣言,更是她們付諸實踐的行動綱領。郭宇與段力晶用實踐證明,非遺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可以觸摸、可以參與、可以生長的活態文化。她們的故事,恰如那把象征傳承的“鎖”——以青春為鑰,打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