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博熱”持續昇溫,“為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已成為當下文旅新風尚。在這股熱潮中,天津博物館憑借其深厚底蘊與創新表達強勢“出圈”——7月底剛剛落幕的“同鑄山河——北朝歷史文物主題展”不僅引發觀展熱潮,更一舉登頂“全國十大熱門展覽”熱搜榜榜首。展出期間,天博展廳內人潮如織,各地觀眾絡繹不絕。

天津博物館(天津日報記者曹彤攝)
天津博物館成立於1918年,初名天津博物院,院址位於河北區中山公園。由於歷史原因,曾數度更名易址。如今這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擁有各類藏品近20萬件,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天津乃至中國的發展歷程。

宋代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天津日報記者姚文生攝)

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天津日報記者 姚文生 攝)

西周太保鼎。(天津日報記者曹彤攝)
天津博物館館藏三大“鎮館之寶”:被譽為“宋畫中無上神品”的《雪景寒林圖》,深谷寒林,蕭寺掩映,把雪花似絮的凜冬留於墨香,將千百年的情懷與胸襟凝於尺幅;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瑩潤瓷身,曲線曼妙,色彩流淌間是匠心的巧思與光陰的輕撫;西周太保鼎,青銅鑄就古朴莊重,饕餮紋飾凝視歲月,柱足承載往昔輝煌……

智能導覽機提示(來源:天津博物館)
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天津文博事業也擁抱時代向數智化轉型,觀眾服務、博物館管理、藏品數字化等方面都閃爍著科技感。在天津博物館,接入了文博專屬大語言模型的智能導覽機可以回答觀眾提出的文物知識相關問題,變身參觀學習好幫手。還有立足不同展覽主題、以數字技術推出的古代樂器演奏情境、虛擬交互多寶閣等應用場景,無不拉近了文物與觀眾的距離。

天津博物館原創展覽《鳴沙遺墨——天津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特展》(攝影記者馬成 吳濤)
“‘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發展,搭建起連古穿今的橋梁,讓文物‘活’起來,充分體現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及時代價值。”天津博物館館長姚暘說,“科技的力量讓我們更好地拓展思維,因地制宜探索立足本館特色、打造智慧博物館的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