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家國鑄魂 家風傳世
在天津,很容易就可以去先賢家裡“串個門”。漫步在河北區民族路上,兩棟白色小樓外觀雖不驚艷,淺灰色外牆上“梁啟超紀念館”的幾個大字卻讓人肅然起敬。

從戊戌變法到護國運動,梁啟超的一生波瀾跌宕,皆為愛國圖強;從《少年中國說》到《飲冰室合集》,他的著作至今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發憤圖強、振興中華。
作為天津市首家名人舊居紀念館,天津梁啟超紀念館始終遵循“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既恢復了原有結構強度,又保留了歷史的質感。


與此同時,天津梁啟超紀念館還注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精心組織燈光秀、劇本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沈浸式演出、AR技術等多元多樣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特別是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走進這裡,了解梁啟超的愛國精神和家風故事。



在思想家、文學家等社會身份以外,梁啟超還是一位通情達理的父親。他不吝於情感表達,也不擺父親架子,尊重子女對生活、專業的選擇,注意引導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因材施教。

梁啟超寫給女兒梁思莊的信
梁啟超用言傳身教,將一生不變的家國情懷,融入了幾代梁氏後人的血脈。他的9個子女中7個留學海外,全都學成歸國,報效國家,其中思成、思永、思禮“一門三院士”更是傳為美談。
不論是變法斗士,還是學術巨擘,梁啟超的一生是傳奇的,是熱血的,也是溫情的,值得我們好好“讀懂”他。
吉鴻昌:天地英雄氣 浩然壯國魂
盛夏,和平區中心花園綠樹成蔭,不遠處的一座紅磚小樓格外顯眼。這座歷經歲月的英式小洋樓就是吉鴻昌舊居,它還有個人們更熟悉的名字——“紅樓”。這裡曾是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生前最後的居所,也是將軍在天津開展抗日活動的地下聯絡站、秘密印刷所。

位於和平區花園路5號的吉鴻昌舊居

吉鴻昌將軍
20世紀30年代,面對日寇侵略、民族危難,吉鴻昌脫離舊軍人陣營,毅然選擇追隨中國共產黨,用生命譜寫了一曲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的英雄壯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短短的20個字,就是吉鴻昌將軍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

吉鴻昌就義像
2024年11月,“民族英雄吉鴻昌生平展”正式開展。10個展室、6處場景復原、139張珍貴照片、近3萬字的說明文字……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詳盡記錄了吉鴻昌將軍從當兵入伍以父訓“作(做)官即不許發財”為座右銘;出國考察佩戴“我是中國人”胸牌,再到光榮入黨由一名舊軍人轉變成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到九一八事變後受黨組織委派參加察哈爾抗戰,在天津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組建中國反法西斯大同盟,直至被捕犧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一生,以及吉鴻昌夫人胡紅霞與將軍伉儷情深、捨家為國的感人故事。


第七展室“一間房、七扇門”的獨特設計

吉鴻昌給夫人胡紅霞的遺書

近期,吉鴻昌舊居推出了智慧游項目。游客線上掃碼,啟動故事劇情,線下,根據故事情節,依據現場的老地圖、老信件等線索道具,在舊居的十多個展廳,找尋隱藏線索,在解密過程中走進歷史,從“看展覽”變成“參與劇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