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團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調研采訪。 記者 劉乃文 攝
8月7日至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訪團在津采風,走進歷史古鎮、文博場館、文化街區、名人故居、科創園區及熱門景點,全天候深入探訪調研,感受河海津韻的獨特魅力,開啟一段極富津味的沈浸式體驗之旅。
鮮活民俗文化中感受“美美與共”
“官斗局,管量斗,市場直到中渡口……”采訪團首站來到楊柳青民俗文化館,在講解員王紫格風趣的講解中,了解楊柳青的風物民俗。
楊柳青民俗文化館以楊柳青木版年畫內容為主線,呈現楊柳青鎮的歷史沿革和地域特色,館內陳列楊柳青年畫、民俗老物件、老照片、老擺件等千餘件展品,步入式復原場景再現舊時楊柳青古鎮的繁榮景象、市井生活,是古鎮歷史面貌的完整呈現,也是北方民俗文化的縮影。
隨後,采訪團又來到玉成號年畫坊,這裡既可見《蓮年有餘》《四季平安》等傳統題材年畫,也有《光耀人生》《如虎添億》《小時遷與黑白蛇》等新年畫作品。畫坊第七代傳人張宏說:“近幾年,我們一直在進行新年畫的創作,比如和高校老師以及年輕的插畫師、設計師進行共創,創作一些更符合現代審美、受年輕人喜愛的年畫作品。此外,我們還與手機廠商、游戲公司和奶茶品牌合作,創作了很多個性化定制產品。作為傳人,我們要守住這門技藝和文化根脈,就要用傳統的技藝做出符合新時代審美的年畫。”
南北技藝的交融、守正創新的發展造就了楊柳青年畫賡續不輟的傳承脈絡,也體現了“和合共生”的文化魅力。跟隨采訪團一路訪民俗、做年畫,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記者耿世明對此深有感觸:“每到過年,我家裡也有貼年畫的習俗,但親手制作年畫還是第一次。這種拓印的體驗方式簡單便捷,感覺很新鮮,讓我對年畫制作也有了新的認知。各地不同的年畫技藝和民俗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不同地域文化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特色。”
盤活存量沈寂街區“舊貌煥新顏”
閑置爛尾樓蛻變為創新創業集聚之地,工業遺存變身公園式文化主題街區,藝術賦能助力海河之畔“老樹發新枝”……跟隨采訪團的腳步,大家走過一幢幢盤活煥新的老建築、老廠房,聆聽天津加速盤活存量、推動城市更新的故事。
作為天津重點打造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天開園以理念創新帶動舉措革新,一系列惠企制度接力落地,從招商引育到政務服務,從提前介入到跟進服務,一個個鮮活的助企案例展現著“天開速度”,釋放著“天開溫度”。如今,漫步在天開園內,年輕身影隨處可見,創業乾勁“熱辣滾燙”。
天津天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科創服務部部長遲恆烜介紹,天開園構建了政務服務、科創服務、商務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服務“五位一體”的服務生態,零距離扶持企業,幫助企業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成果落地。
天美藝術街區裡,工業時代的歲月痕跡觸手可及,“新紅磚主義”的設計理念重構街區空間。在這裡,傳統藝術教育理念的邊界被打破,學生們以街區為畫布展開“在地藝術創作”;裝置藝術激活閑置角落,裝點斑駁牆面,讓藝術從封閉的展廳走向開放的街巷,使街區成為流動的藝術實驗室。
在天津機床工業博物館,40多臺重點機床文物記錄了天津工業的發展軌跡。從曾為“兩彈一星”加工零件和模具的萬能工具磨床,到修理解放橋所用的機床設備,再到我國第一臺C620全齒輪傳動普通車床在津試制成功……眾多機床文物背後,火熱年代的歷史餘溫依稀可感。如今,行走在“津一·PARK”產業公園,昔日“鏽帶”變身綠地公園,老廠房也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走進名人故居感悟精神力量
百年天津衛,半部近代史。百年歷史風雲為天津鐫刻下獨特的城市印記,也讓豐富的歷史名人故居成為珍貴的文化財富。
位於花園路5號的吉鴻昌舊居經修繕後再現光彩,成為人們近距離感悟革命精神的紅色教育陣地。在這裡,采訪團不僅通過沈浸式演出重溫了吉鴻昌英雄的一生,還在吉鴻昌外孫女鄭吉安的講述中接受精神洗禮:“我的姥爺是一位抗日英雄,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想對他說,我們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他的遺願已經實現了。”
步入位於民族路上的梁啟超故居,推開“飲冰室”厚重的大門,古朴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晚年的梁啟超在此著就了卷帙浩繁的《飲冰室合集》,也實踐了赤子愛國的梁氏家風。不遠處,李叔同故居紀念館裡飄揚著《送別》曲調,仿佛在講述這位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先驅、一代佛學宗師的傳奇一生。
網絡博主“夏安是個好姑娘”告訴記者:“作為天津本地博主,我也是第一次走進梁啟超紀念館。梁先生既守國學根脈又采西學精華,這是文化的‘和’;他把個人理想融進時代浪潮,是小我與大我的‘合’。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所見所聞更令人感慨。一首《送別》廣為流傳,書法融古今、音樂匯中西,藝術上的兼收並蓄太打動人了。從津門纔子到一代高僧,他的人生軌跡是從入世到出世的自我和解,也蘊含著‘共生’的智慧。通過這次參觀走訪讓我懂得‘和合共生’是不同文化的相濟,也是人與時代、與自我的相融共濟。”
多元文化交融中品味“和合共生”
海河的波濤與渤海的浪潮共同孕育了天津獨特的河海文化。河海共生的文化特質孕育了天津開放、多元、包容、底蘊深厚的地域文化。
古文化街人潮如織,充滿歷史韻味的“津門故裡”濃縮了津派文化的萬千精彩,讓四海游客在漫步中品味河海津韻。在泥人張世家店鋪中,陳列著歷代傳人的經典作品,讓海內外游客能夠近距離感受泥人張的藝術魅力和天津獨特的地域文化。“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這件泥人張創始人張明山先生創作的《餘三勝戲裝像》。”泥人張世家副總經理李丹說,“這件作品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泥人張作品,再現了那個時代人物的儀態和神韻。張明山先生的作品展現了泥人張的獨特氣韻,將中國傳統的人物和故事與西方的寫實技法進行融合,這種中西合璧的創作方式也體現了‘和合共生’的文化內涵。”
在天津博物館浩如煙海的館藏文物中,也藏著“和合共生”的文化密碼。“比如這件清乾隆年間的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是天博的鎮館之寶,也最能體現‘和合共生’的精神。”天津博物館館長姚暘說,“它最早是一種生活中的儲水器具,因為器形優美,被賦予了更多藝術審美的功能。燒制玉壺春瓶的胎土和窯爐都是中國的,而瓶身上的琺琅彩則是來自西洋進口的釉料,瓶身上的圖案也是由宮廷裡的西洋畫師繪制的,技法上則是西方的透視法和中國傳統工筆畫相結合。由此可見,這樣一件傳世的藝術精品體現了文化交融在藝術創作中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記者 張帆 記者 劉乃文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