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奔湧,文脈悠長。8月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天津市委宣傳部指導的“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啟動。

啟動儀式分為“河海津韻”“津非昔比”“天下一家”三個篇章,多維立體展現獨樹一幟的津派文化,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在“河海津韻”篇章,《南桃北柳》《鎮館之寶》《不止建築》等主題演繹對河海文化、民俗文化、文博文化、紅色文化等進行了生動呈現。


《鎮館之寶》邀請到天津博物館館長姚暘和平津戰役紀念館館長姚劍波。姚暘表示:“我們在現場為觀眾介紹了能夠反映天津歷史文化脈絡和特色的三件文物,通過文物來推廣天津歷史文化,讓大家了解天津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脈絡,這些歷史遺跡和文物也印證了天津這個城市正在不斷前行,不斷繁榮。”

姚劍波表示,“平津戰役紀念館有著豐富的革命故事,比如在平津戰役期間,大清河是把軍事物資從東北地區運往天津的主要交通要道,但是數九寒天、河面冰凍,就在這關鍵時刻,無數群眾挺身而出,組織了一支4萬人的破冰隊,用簡單的生產工具生生鑿開了130多公裡的大清河,保證了軍事物資安全。可以說,天津是一座充滿英雄氣息的城市,我們願意把平津戰役講給更多的人,讓紅色精神持續傳遞。”

在“津非昔比”篇章,《天工開物》《京津冀240小時》《九河謠》等主題演繹鮮活講述新時代天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副主任劉秀雲介紹說:“天津大學腦機接口技術在明東教授的帶領下,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今天主要展示了在醫療領域的一些應用。另外,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在科技前沿突破、應用轉化落地、臨床試驗等方面都有新的進展,2024年天津大學開辦了全國第一個腦機接口專業方向,希望這一系列成果為天津、為中國搶佔世界腦機接口高地,培養國之所需的腦機接口人纔做出更大貢獻。”


在“天下一家”篇章,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在華留學生、在津外國友人分享了自己與天津的不解之緣,為即將召開的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獻上祝願。


來自南開大學留學生巴麗娜告訴記者:“上合組織峰會即將在天津召開,可以讓世界了解更多的天津文化,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作為一名留學生,從小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個上合國家之間長大,從家人身上看到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在提高,我自己也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尤其是天津的曲藝、傳統文化特別吸引人。”

活動現場,中央重點新聞網站、行業代表等共同發布重點網絡宣傳項目。《崢嶸歲月·家國記憶》老兵口述歷史項目發布人、來自航天五院的孫佔海表示,從一名普通戰士到航天戰線“艙門守護人”,天津這片熱土是他奮斗的支點,見證了空間站核心艙總裝的奇跡,更以“新質生產力”的蓬勃活力,托舉起大國重器的誕生。他將與大家共同聆聽老兵口述歷史,以敬畏之心記錄崢嶸歲月,以匠人之魂編織家國記憶,讓紅色血脈在新時代奔湧不息、永續傳承。

與會領導嘉賓共同啟動“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
此前8月7日至9日,來自全國二十餘家媒體的近百名媒體工作者和正能量網絡名人齊聚津城,以一場集中采風活動為牽引,奔赴天津古文化街、楊柳青古鎮民俗文化館、天津博物館、天開高教科創園、名人故居、天津港等調研采訪,深入了解津派文化多元開放、包容創新、不拘一格的氣質,親身融入天津喜迎上合組織峰會的熱烈氛圍,多角度展現天津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活力與魅力,以第一視角講述天津高質量發展故事。

“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由天津市委網信辦、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局)、人民網、天津市南開區委網信委、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合主辦,人民視頻、津雲新媒體承辦。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中央新聞單位、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有關省市網信辦和文物局負責同志,天津市有關部門、主要新聞單位負責同志,全國主要商業網站平臺負責人及媒體記者,知名專家、藝術家和正能量網絡名人等300餘人參加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