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機自主巡檢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
晨光熹微,在七裡海的薄霧中,5架無人機騰空而起,記錄著這片古老濕地的細微變化,與此同時,也見證著寧河大地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
七裡海,京津冀的生態明珠,我國唯一古海岸與濕地同處一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幾何時,坐擁“生態富礦”的寧河區,卻深陷“經濟窪地”的困境,“守著金碗過窮日子”,成為寧河人心中難言的痛。
生態優勢何以轉化為發展勝勢?這是一道時代的考題,寧河區如何作答?
2022年,寧河區以新發展理念破題,明確提出“生態立區”發展思路,學好用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徑,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此展開。
如今,這場改革已初見成效。2024年,寧河區不僅在生態保護方面獲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更是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外貿出口額增速等多項經濟指標評比中位居全市前列。數據背後,躍動的是寧河區從“生態佳”到“生態+”的精彩蝶變,是生態價值轉化後的澎湃動能。
生態+科技:新質生產力的“智慧引擎”
最近,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巡護支隊副支隊長韓克武經歷了一場“效能革命”。他帶領的團隊,從50多人精簡到12人,巡護效率卻實現了質的飛躍。
這得益於保護區引入的全國首個“天空地”一體化生態巡護系統,90餘套設備,實現對濕地核心區全天候、立體化監測。韓克武說:“以前靠的是‘人海戰術’,現在大部分巡護工作都交給無人機了,日均飛20餘架次,24小時不間斷,省了不少人力。”
科技賦能帶來的改變令人驚嘆。
一年來,在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萬畝水面之上,已有約7000架次無人機起落,累計巡護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赤道2圈。
這場“巡護革命”的技術策源地,是位於5公裡外的天津未來科技城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
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閑置多年的廠房。2024年初,利用七裡海濕地周邊80平方公裡的淨空資源,寧河區建起全市首家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如今,這裡已集聚了近50家與低空產業相關的企業,形成了覆蓋復合材料、旋翼及整機研發生產,低空+巡檢、運輸、清洗等多場景應用,飛行保障、空域服務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在寧河,“生態+科技”的創新實踐正在打開更多新的“發展窗口”。
在毗鄰七裡海濕地的造甲城鎮,一個特別的“團隊”自去年12月上崗以來,悄然改變了基層治理的面貌,開啟了“低空+社會治理”的新篇章。
“我們部署了4架無人機,預設了30多條航線,每天飛10至12架次,它們自動起降、自動充電,巡查無死角。”天津生資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春江打開電腦,調出前一天的巡查記錄,“看這裡,人工智能系統自動標記了3處隱患點。智能算法協同高清變焦鏡頭,自動判別煙火、落水、違章等多種異常情況,同時自動生成巡查報告,有重大風險時第一時間預警。”
用科技之匙打開生態之門,發展的新天地豁然開朗。在寧河,生態與科技同時為傳統產業賦能,保護與發展的難題,有了獨特的解法。
“這就是傳說中的給水渠加‘蓋’嗎?”在苗莊鎮新時代農村共同富裕示范基地,記者好奇地向鎮黨委書記楊建提問。
“這是我們做的‘3D農業’,水渠上架起光伏板架,‘蓋’上發電、水裡養魚、田裡種稻。”楊建說,鎮裡引進央企,把示范基地的1000畝中低產田改造為高標准農田,實施了光伏、風電項目,總計新能源裝機達到1000兆瓦,每年可新增發電量15億千瓦時,地塊內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實現了智慧種植。
自2018年起,寧河區積極布局新能源產業,謀劃實施了風電、漁光互補等45個新能源項目,目前已有29個項目建成並網。這些項目推動了全區生態效益持續釋放,為區域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
生態+農業:田野裡的“金色算式”
七裡海賦予寧河的,遠不止生態保護的符號意義。在這片濕地的滋養下,現代生態理念與農耕智慧深度交融,催生了農業發展的質變與新生。
在七裡海鎮種養大戶杜乃合的賬本裡,有一道特別的算術題:400+600=2000。“這筆賬是怎麼算的?”記者不解地問。
“以前單一種稻,畝收益只有400元;單一養河蟹,畝收益也不過600元。現在政府號召鄉親們開展稻蟹混養,一畝地的收益達到了2000元。”杜乃合說,“這幾天就有不少客戶上門預訂,以前按斤賣,現在論個兒賣,生態養殖、一水雙收!”
寧河是農業大區,多年來,農業大而不強、品牌價值低而不彰是突出問題。2020年,寧河區成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發集團),整合區內百餘個“小而散”的農業品牌,將“小舢板”聚合成“大航船”,通過集團化運作、標准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推動農業向高質高端躍遷。
從傳統生產到品牌賦能,從資源依賴到價值再造,一場由國有企業主導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讓這個魚米之鄉煥發新的生機。
“我們打造了‘津沽七裡海’區域公共品牌。”農發集團副總經理受新利說,啟動了“米上牌”“蟹上環”“豬上市”“果上簽”高品質單品戰略,把水稻、河蟹、生豬、甘薯等農產品統一納入區域公共品牌體系聯盟中,一批“土貨”變身“潮品”,普通“單品”昇級為“爆款”。
在這股品牌化浪潮中,岳龍鎮一顆小小的紅薯,竟成了鄉村振興的“甜蜜引擎”。
“農發集團倡導的種植理念,讓鄉親們受益匪淺。”岳龍鎮種田大戶張立軍種植了5000畝紅瑤甘薯,他說,以前習慣了“大水大肥”,現在是“有機肥+精准滴灌”,不僅減少了投入成本,也讓甘薯的品質大幅提昇。2023年,岳龍紅瑤甘薯在中國甘薯大會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目前,岳龍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薯之鄉”,紅瑤甘薯種植規模佔到全國半壁江山,今年年初還向東南亞出口甘薯78噸。
國企的使命,就是要破解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難題、辦不成的大事。這正是寧河區以國企為引擎推動農業轉型的戰略考量。
近年來,農發集團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多家科研院所共建研發平臺,構建起稻、蟹、豬、薯“四大種業體系”。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53億元,同比增長643.65%。“國企搭臺、農戶唱戲”的模式,正在推動寧河農業從產業鏈“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

天津未來科技城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 記者 孫立偉 攝
生態+文旅:喚醒鄉愁的“時光密碼”
優質的生態資源並不必然帶來優質文旅產品。在寧河,發展文旅產業不再是簡單的看山看水看風景,而是通過深度文化賦能,挖掘濕地文化、非遺文化、農耕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IP。
一個有著600年制陶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闖入了游客的視線。2024年板橋鎮盆罐莊村接待游客1.2萬人次,總收入達50萬元。該村新媒體賬號,擁有粉絲量已超20萬。
“我們既尊重古法,又有創新,原料是取自河道的淤泥,經過晾曬、碾碎、過篩、揉制,成為一塊塊質朴的陶泥。”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馮超超架起手機在老窯爐旁直播,每天雷打不動,將老師傅取泥、制坯、燒窯的日常變成沈浸式的“非遺小劇場”。
打造文旅產品,既要把故事講出來,還要把體驗做起來。寧河區全力打造文旅項目昇級版,讓一間民宿、一頓美食、一次駐足都成為旅途中難忘的風景。
走進坐落於七裡海鎮蘭臺子村的“捌零年代”民宿,時光仿佛倒流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供銷社的大紅牌匾、裁縫鋪的“的確良”襯衣、手提式雙卡收音機……每一處細節都復刻著那個年代的生活場景。
項目投資人李國志,從建材行業轉型,敏銳地捕捉到鄉村文旅的發展機遇,盤活了村裡2000平方米閑置民房,不僅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20萬元,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同時,與周邊文旅項目形成聯動,為七裡海鄉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寧河區推出了以紅色文化、濕地文化為代表的10餘種特色文化,高標准建設了20餘處生態文旅點位。依托數字技術開發的生態科考、科普教育、游憩體驗等沈浸式場景,讓人們實現了“不進濕地也能感受濕地”的文旅體驗。
今年上半年,全區累計接待游客294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3.13億元,分別增長128%和427%。
生態+賽事:賽事之城的“活力源泉”
烈日驕陽下,寧河區麒麟足球主題體育公園吶喊震天,寧河“村超”用一場場別開生面的足球比賽,點燃了全民的運動熱情。
季季有賽事、月月有活動、周周人氣旺。寧河區搭建起體育賽事平臺,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架起了一座價值轉化的橋梁。
“報名通道開啟1分鍾,就有3000人注冊報名。”2025七裡海馬拉松組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這項經中國田協認證的A1類賽事已從首屆的5000人擴容至1.5萬人,成為華北地區炙手可熱的生態馬拉松。
參賽者“用腳投票”的背後,是寧河區歷時3年打造的“生態+賽事”的創新實踐。
寧河區體育人口佔比達到45%,從這裡走出多位全國冠軍、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但多年來,該區一直沒有舉辦過大型賽事活動。從2023年起,寧河區高標准策劃“七裡海文化體育節”系列活動,用賽事串聯文旅、商圈點位,融合特色農產品、文創產品展銷等業態,建成了全國第二座、亞洲第三座符合國際級競賽標准的輪滑場地。引進戰覺城綜合體育產業園,力爭打造北方格斗賽事高地。
為提高賽事活動的專業性和曝光度,寧河區先後邀請奧運冠軍、中國女排冠軍隊員為賽事活動助陣。用50餘天高質量完成了5萬餘平方米麒麟足球主題體育公園項目建設,並且順利舉辦了“5·31”足球嘉年華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寧河體育品牌。
從昔日的“體育之鄉”到如今的“賽事之城”,寧河區實現了三大轉化:將生態優勢轉化為賽事特色、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將體育熱情轉化為城市活力。19場國家級賽事場場火爆,直接帶動賽事期間全區酒店入住率增長40%、重點商超營業額增長36.2%。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相輔相成的必答題。”寧河區委書記白鳳祥說,“‘生態+’的創新實踐,改變了寧河傳統的發展模式,讓‘綠水青山’找到了價值轉化的‘接口’,也為寧河打開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記者 張立平 辛璇 記者 孫立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