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和平區小白樓街道,74歲的劉鈴沒想到自己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建議會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69歲的退役軍人祁利也未曾料到,他對國防教育的建言能直達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這些“沒想到”的背後,是和平區以全國基層立法聯系點為支點,撬動基層民主法治實踐的創新探索。
自2021年7月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設立的全國第二個街道級基層立法聯系點以來,和平區通過構建“立法直通陣地”、打造“民主閉環”、激活“法治基因”,讓“百姓家常話”變成“法言法語”,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鮮活樣本。
“在小區適老化改造的過程中,小區居民代表全程實時跟蹤工程實施,充分發揮民主協商作用,需要哪些改造、去掉哪些設計,都由居民商量著辦。樓道門口加設小坡道,樓道臺階上加裝反光條,樓層之間設置休息折疊椅,小區院內鋪上健康步道等群眾願望一一實現。”開封道社區養和裡小區黨支部書記王麗雲,是一名基層立法信息員,匯集居民意見建議,形成文字並提交是她的工作日常。“增加適老化設施,讓老人、殘疾人在小區裡享受無障礙環境的便利”便是王麗雲提交並被相關法規采納的一條建議。
78歲的社區居民李奶奶眼神不好,以前總看不清臺階,深一腳淺一腳,自從適老化改造在臺階上加裝了黃色反光條以後,她說:“這就好比給了我一雙明亮的眼睛,每次走在這個臺階上,心裡真是幸福得不知道說什麼好。”
開封道社區的故事在和平區早已不是新聞。自設立基層立法聯系點以來,這個位於天津核心區的街道已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樣本。走進小白樓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了立法征詢記錄:從體育健身社會組織發展到海商領域改革,51個居民網格、829個樓門院收集的民意在這裡匯聚,通過500多名信息員組成的“神經末梢”,沿著“1+3”立法征詢網絡直抵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立法征詢的過程悄然變成了生動的普法課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前夕,社區小廣場上演起了普法小品。天津冠浩律師事務所張華律師、天津大學建築學專家張威把難懂的法律條文轉化成津味十足的“白話土話”,逗得大爺大媽們前仰後合。“以前覺得立法是國家的事,現在明白每部法律都牽著咱的菜籃子、錢袋子。”參加完活動的王阿姨笑著說。
在和平區,這樣的場景已成常態——帶著津味文化基因的“法津津”形象躍上環保袋,記錄立法故事的明信片在鄰裡間傳遞,連脫口秀舞臺都成了普法新陣地,婚姻家事、知識產權等法律知識在“抖包袱”中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接地氣的民主實踐也引來了世界的目光。去年8月,尼日利亞議員阿卜杜勒來到小白樓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當看到社區青少年用漫畫形式表達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建議時,他贊賞地豎起大拇指;來自32國百餘位議員組成的代表團離開時留下這樣的評價:“小白樓實踐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的光輝典范。”而在南開大學的“民主小課堂”上,學生們圍坐在立法信息員身邊,通過模擬立法辯論切身感受國家立法的莊嚴。
當民意真正融入立法,改變就在街巷間悄然發生。社區居民提出的無障礙出行建議,促成了社區坡道改造;餐飲店主反映的證照辦理難題,催生了“法智助企沙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制定過程中,20餘條“天津智慧”被采納,其中“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建議已轉化為新頒布法律第19條。更讓居民驚喜的是,在生態環境法典征詢中提出的164條建議,不僅直通全國人大,還直接推動了海河沿線路燈改造、垃圾分類站點昇級等民生工程。
“從手寫的建議紙到莊嚴的法律條文,從社區活動室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考察報告,小白樓街道這列‘立法直通車’仍在不斷前行。”和平區小白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