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鳥為鄰。這樣的詩情畫意,凝聚著人們對綠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
晨曦微露,位於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的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一片繁忙,綠電100%自給自足,降碳的同時生產效率屢創新高;正午時分,有著國家首個綠色發展示范區、首批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等多重“身份”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憑借其構建的“綠脈”帶來一份清爽;暮色漸濃,工人們陸續從煥然一新的鋼鐵智造車間走出,告別灰頭土臉,訂單穩中有增……人努力、“天幫忙”:今年以來,截至8月13日,全市PM2.5濃度34.86微克/立方米,達到歷史同期最優水平,同比改善12.5%;全市優良天數比率76.9%、同比上昇12.3個百分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天津深學深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之城、幸福宜居之城正在向新而行。
改革驅動綠色發展
構建更加成熟完善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
波光粼粼,海風習習,沿著渤海灣寨上街岸段14.8公裡海岸線一路行駛,海天一色頗為“治愈”。眼下正值休漁期,在“天津最後的漁村”——大神堂村,列隊靠泊在漁港碼頭的漁船不時隨波上下,正如這片海域的生態環境,歷經起伏變化。
“6月渤海灣剛進行了增殖放流,魚蟹的數量和種類年年回昇。眼瞅著生態環境越變越好,游客越來越多,我們打心裡高興。”土生土長的74歲村民姜茂樹見證了變化全過程,他說,如今水更清、灘更淨、灣更美,皆因一場深刻的生態環境變革。
“小時候,魚、蝦、蚶子很多,出海的漁船總是滿載而歸。”姜茂樹回憶,漁民們靠海吃海,但漸漸因為亂排污水、過度捕撈、亂扔廢棄物等,近岸水質越來越差,甚至出現了赤潮,漁獲也越來越少。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
“以推進美麗海灣建設為例,我們加強了頂層設計,謀劃實施天津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強化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持續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一套‘組合拳’下來,海洋生態環境有了質的改變。”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高翔介紹。
去年,我市又印發了《天津市美麗海灣建設提昇工作方案》,發布關於開展海洋垃圾清理行動的通知,推動美麗海灣建設擴面、提質、增效。
在不斷完善休漁制度並大力保護海洋環境的過程中,姜茂樹和村民們已搬離農村住進城市,但他們還會回到村裡辦起的幾家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打工,收入穩中有增。如今,天津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已連續3年超過70%,寨上街岸段更是提昇至100%,去年被生態環境部認定為美麗海灣。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
天津持續為綠色發展“明底線”“劃邊框”——去年相繼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美麗天津建設的實施意見》《天津市加快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天津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深入精細管理、健全長效機制,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橕高質量發展。
天津持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要素流通基礎——過去一年,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梳理集成現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全域全要素的用途管制要求,形成4大類94項管控要素內容;印發《天津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完善全市統一的林權流轉交易平臺,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等。
天津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一年間,優化調整市區兩級環評審批權限,健全建設項目環評分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態安全協調機制,定期開展生態安全風險會商研判;構建生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網絡,持續深化“一河一策一圖”、化工園區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等。
不斷健全的管理制度與監督機制,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守護藍天、碧水、淨土的治理效能,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美麗天津得以持續鞏固。
改革賦能體系昇級
塑造更為現代高效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空氣質量穩步提昇,藍天白雲不再“稀罕”,是每位市民對天津近年來生態環境變化最大的感受。
天津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2024年,PM2.5年均濃度38.1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要知道,2013年,京津冀區域PM2.5年均濃度達96微克/立方米。
更重要的是,去年,我市GDP增長5.1%,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實現了兼顧兼得。與此同時,水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耕地土壤質量有效提昇、生態系統質量不斷提昇……這些均得益於天津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使治理成效持續昇級。
眾所周知,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推進,也離不開企業、社會組織及公眾的共同參與。
在天津保利達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達)副總經理孫玉茂的印象裡,曾經每到秋冬季霧霾便頻頻侵襲,影響百姓正常生活,也讓工業企業苦不堪言。他說:“我們是位於靜海區大邱莊鎮的熱軋企業。以前只要有重污染天氣預警發布,企業就得停產。訂單無法按時交貨,給企業信譽和產品銷售帶來影響。”類似情況在靜海區涉鋼企業很普遍。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一級主管張目全介紹,靜海區是我國重要的鋼管產業基地,鋼管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但傳統涉鋼產業集群面臨生產工藝落後、污染治理水平偏低、交通運輸結構偏重的瓶頸。怎麼辦?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天津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沒有對重污染的傳統涉鋼產業“一刀切”,而是多次深入基層調研,幫企業、街鎮分析原因,並實施具有地方行業特色的《天津市典型行業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制定技術指南(2024年版)》,以環境績效昇級為引領,給涉鋼企業明確了產業轉型技術指標和環境管理體系的發展方向,走出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雙向奔赴”的路子。
去年10月,保利達開始綠色化、智能化的昇級改造。在生態環境部門指導下,企業有的放矢投資1600餘萬元,購置了多套智能環保設備,還把廠區內及周邊道路重新綠化。年底,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4年度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結果,煥然一新的保利達被評為“引領性企業”。現在,即使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企業也能正常生產、自主減排。
為免除企業逐“綠”的後顧之懮,我市生態環境部門積極爭取各類補貼資金。截至目前,已組織獨立熱軋、熱浸鍍鋅、焊接鋼管等行業企業申報中央大氣專項資金,11家涉鋼企業累計享受中央大氣資金補貼4516.7萬元。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史津介紹,過去一年,我市在強化責任落實方面,全力推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開展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印發推動各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若乾措施等。在強化法治保障方面,制定發布加油站大氣污染物排放、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等多項強制性地方環境標准;嚴厲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違法行為。在強化精准管控方面,全面推進跨境入海河流和交界區域入海排污口協同管控;加強環境信用監管,對1490餘家參評單位進行環境信用評價;推動1155家企業依法披露2024年環境信息。在強化政策引領方面,推進12類建設項目環評與排污許可“兩審合一”改革,推動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管理……
從“被動”到“主動”、從“單乾”到“協同”、從“短效”到“長效”,持續健全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持續推動美麗天津建設,讓“綠水青山”底色更足、“金山銀山”成色更亮。
改革助推機制創新
健全更具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一次“碳”路先行,會寫出怎樣的生態文章?
今年6月的全國低碳日,生態環境部公布2025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天津渤化化工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化發展)申報的“渤化發展探索減污降碳並舉 實現資源協同增效”位列其中。
步入臨海而建的渤化發展,除了塔罐高聳林立、管道縱橫交錯外,廠區內部道路兩側種滿綠植、光伏板整齊排列,加上空氣中淡淡的“海的味道”,完全不同於傳統印象中的化工廠。
“綠色低碳發展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通過優化工藝設計、建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項目等,企業碳排放強度逐年下降。”渤化發展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格宏說,僅在2024年,企業便實施了19個節能項目,全年實現節電250萬千瓦時、節能1.42萬噸標准煤,降碳4.52萬噸。特別是2023年進入天津碳市場進行履約,不僅節約能源采購成本,還獲得榮譽和政策補貼,對出口業務大有裨益。
天津是國家首批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2013年啟動試點工作以來,截至2024年底,我市共有納入全國碳市場企業24家,納入天津碳市場企業159家,全部企業碳排放總量佔全市70%以上。
天津試點創新提出的“綠電碳排放核減政策”,讓渤化發展受益頗多,企業計劃發展部負責人劉玉歡表示:“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企業購買綠電,在不減少碳配額的前提下,使用綠電產生的碳排放量一律按0計算。這樣一來,企業不用花錢購買碳排放缺口配額,還能將用不完的配額拿到碳市場出售。我們正逐步增加綠電使用,去年全年使用綠電1.39億千瓦時,今年上半年已采購綠電5.68億千瓦時。”
“2022至2024年,我們累計為百餘家企業核減綠電47.4億千瓦時,折合碳減排約402萬噸,為企業帶來碳減排收益約1.4億元。預計今年全市綠電交易量將提昇至15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火電燃煤450萬噸、減少碳排放1200萬噸。”市生態環境局氣候與國際處四級高級主管李帆表示,通過“增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市場調節機制,“十四五”以來,我市已有50餘家企業出售配額700萬噸,獲益1.94億元。
一次綠色轉型,會帶來怎樣的綜合效應?
天津市鼎華百聖建築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華百聖)董事長劉少濤對此深有體會。去年企業首批購置5臺電動混凝土罐車、2臺電動鏟車“試水”,運輸成本整體下降40%左右。企業又陸續購置數十臺新能源車,現有的百餘輛各類運輸車中,新能源車佔一半以上,並先行先試用新能源車運輸砂石骨料,協同推進上下游產品清潔運輸。
“通過《天津市推進移動源清潔化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牽引,2024年以來,全市新增新能源重型貨車3546輛、保有量達到4554輛,每日在途新能源貨車約5000輛。”市生態環境局機動車污染防治處處長俞皜介紹。
“在環保上投入,絕對是必要且高回報的!”劉少濤有感而發,鼎華百聖已成功申報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引領性企業,其自建的1.3萬平方米光伏板,不僅用電自給自足,多餘電量還並入國家電網,所獲收益反哺企業向“綠”而行。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充分發揮改革引領作用,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張弢說。(記者 史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