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她漫步溪橋下,她輕摘一朵桃花......”當婉轉旋律在各大音樂平臺流淌,《相思遙》悄然登上國風國潮歌單榜首,播放量達幾十億次,成為無數年輕人手機中的循環曲目。令人意外的是,這首爆款歌曲的原唱並非職業歌手,而是天津京劇院的青年老旦演員魏玉慧——一位出生於1997年的年輕京劇傳承者。
在《相思遙》主歌與副歌的銜接處,一段昆曲念白“怎知春色如許”如清泉流淌,成為整首歌最令人驚艷的記憶點。這句源自《牡丹亭》的經典念白,正是魏玉慧的匠心設計。“起初這裡並沒有念白,但我覺得需要一些戲曲元素來增強藝術表現力。”這位年輕的京劇演員回憶創作過程時,眼中閃著光,“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句詞與歌曲意境、韻律完美契合,仿佛命中注定的相遇。”

魏玉慧的藝術基因深植於天津這座曲藝之鄉。成長於戲迷家庭的她,三四歲時便跟著電視裡的戲曲頻道哼唱,甚至把毛巾當水袖模仿演員姿態。“父母覺得我似乎有戲曲天賦,問我要不要學。我一聽就興奮點頭,但那時他們只打算讓我當業餘愛好。”魏玉慧笑著說。五歲啟蒙時,魏玉慧先接觸了青衣行當,卻因小嗓技巧掌握不佳而遇挫。老師發現她天生一副洪亮的好嗓子,建議轉學老旦。“只要能唱戲,學什麼都行。”魏玉慧欣然聽取並接受。在魏玉慧看來,老旦唱腔中那份穿透歲月的力量,遠比俏美扮相更打動她。
在天津這片沃土的滋養下,魏玉慧對行當選擇展現出超乎年齡的豁達。面對“為何不學青衣”的疑問,她坦言:“京劇的魅力在於藝術本體而非行當標簽。老旦的唱腔如陳年醇釀,人物更承載著歷史的厚度。”她尤其鍾情《楊門女將》中佘太君的“百歲掛帥”——當這位百歲老婦人披甲出征時,蒼勁唱腔迸發的生命力徹底顛覆了傳統老旦的刻板形象;而《遇皇後》中的李後,則在“狸貓換太子”的冤案中演繹出母性光輝與命運悲愴。“每一次演繹都是與歷史人物的靈魂對話。”

如今,魏玉慧的短視頻賬號逐漸成為年輕人初步了解京劇的窗口。她分享經典唱段,包含京劇元素的戲腔,科普行當區別,揭秘後臺行頭,用輕松的方式揭開京劇的神秘面紗。“新媒體不僅是個人纔藝展示的窗口,更能成為傳播戲曲文化的橋梁。”她深有感觸地說。
當下,劇場裡的觀眾結構正在悄然變化。年輕面孔越來越多出現在觀眾席,甚至有大學生專程從外地趕來觀看演出。當年輕觀眾發現視頻中明眸皜齒的姑娘在臺上化作白發蒼蒼、聲如洪鍾的“老婦人”,傳統戲曲的魔力在那一刻綻放。魏玉慧感慨:“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我喜歡上京劇,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提及天津這座賦予她藝術生命的城市,魏玉慧的語氣充滿感恩:“曲藝之鄉的基因早已融進血脈。”她眼中的天津青年帶著“熱血與闖勁”的特質——正如她自己,既能紮實體悟佘太君掌中那根沈香拐杖的歷史重量,也敢在互聯網浪潮中揚起國風新帆。“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但堅持一定很酷”這句她鍾愛的箴言,正是新一代戲曲人最颯爽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