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今年96歲的王世嶺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了解他的事跡,還從一通熱線電話說起,電話中所找的人叫“王小二”,也就是王世纔,從這得知了在王世嶺的家族中,包括他一共有7位革命軍人。
【崢嶸歲月·家國記憶】老兵口述歷史
抗日戰爭期間,王世嶺參加了津南支隊陳景貴的區小隊,後編入晉察冀獨立八旅,在24團。

“我當兵時候年齡小,在靜海縣(現在天津市靜海區),當時跟著三大爺家的哥哥(開頭尋找的烈士“王小二”也就是“王世纔”),一起去當兵,後來抗日期間1945年,日本還未投降時候,哥哥不幸犧牲了。”王世嶺說。
王世嶺的老家在靜海區青凝侯村(現隸屬西青區大寺鎮管轄),在鐵路沿線打游擊戰、打伏擊戰。16歲的王世嶺跟著陳景貴區小隊一起參軍,陳景貴所在的是津南支隊武工隊,彼時是抗日戰爭末期,據《冀中人民抗日斗爭資料》第19期記載,“他們在天津以及周圍的鐵路線上非常活躍,在打擊敵偽漢奸、破壞敵人的軍用物資、擾亂敵人的後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當時靜海有個廢鐵路,日本人以及日偽軍巡邏的時候,我們會提前埋伏,打伏擊戰。當時區小隊人不多,看敵人來了,在稻田地伏擊好,我們會打巡邏的日偽軍。”王世嶺回憶說,“當時那條鐵路從南向北,但有一條東西向的廢鐵路,我們摸清了他們巡邏的時間規律,提前埋伏好,敵人一來,就打他們。”
因所持裝備不如日偽軍先進,與敵寇打不了持久戰,他們主要利用地熟人熟的特征,以快取勝。王世嶺說:“抓住的俘虜,我們就送到靜海縣,我們八路軍抓住俘虜後,不打俘虜,只要繳了槍,就優待俘虜,這是當時八路軍的政策。”
“我們打仗靠的是老百姓啊!”王世嶺不止一次這樣說。“過去打伏擊戰,也得靠老百姓,因為老百姓地熟人熟,他們會提供可靠的情報。當時當兵的時候窮人多,都說‘窮八路富白脖’,就是八路軍大多都是窮苦老百姓的孩子,富的是漢奸、日偽軍。後來共產黨開展土改工作,老百姓一心跟黨走……”王世嶺說。

打伏擊戰不到一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來,王世嶺加入共產黨,參加了解放戰爭,期間加入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第8旅(俗稱“野八旅”)。此後,他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隨探照燈部隊赴朝鮮戰場,執行夜間防空任務,參與保衛清川江大橋等重要戰略目標。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王世嶺在山西陽泉轉業,在運輸公司當乾事,直至後來因病回到家鄉天津,後來在津南區工作。
此後王世嶺很少在家人面前提及在戰場上的往事,直至後來,老人榮獲了各種勛章,後輩纔得知老人的參戰往事。雖然年歲漸高,但王世嶺並沒有忘記那些崢嶸歲月,他嘴裡一直念叨說:“真正八路軍和老百姓是一家,打仗靠的是老百姓,是小米加步槍打贏了一場又一場勝仗……”難忘的戰爭記憶像是鐫刻在老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忘卻。
(津雲新聞記者苑美麗 攝影通訊員楊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