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也能養魚?
在天津石化的水淨化車間,一片栽種20餘種觀賞植物的景觀區引人注目,草木青翠欲滴,錦鯉水中嬉戲,這裡的水都是處理過的污水。回用水還有更大作用,除了用於自身工業生產,企業還對外簽署銷售合同,每月外銷達4000噸。
借污水處理的契機拓展新業務、在固體廢棄物的基礎上研發新產品……近年,許多企業在變廢為寶的過程中更進一步,不僅把污染物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還在此基礎上發展起新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曾經困擾企業,甚至污染環境的『包袱』,變成企業拓展新賽道、進軍新領域的跳板。
甩掉『包袱』,有了新的方式,這固然需要投入不少成本,可這些成本不會『沈沒』。在一些『吃垃圾』的熱電廠,垃圾不僅可以貢獻熱能和電能,焚燒後的廢渣還可以做成環保磚,甚至『變身』礦物棉保溫材料。從污染物無害化處理,到回收資源的精深加工,資源價值被重構,更多優質增量被創造。追新逐綠每一步都是新起點,不斷向產業鏈縱深拓展,向價值鏈高端攀登,『化腐朽為神奇』的廢棄物或許能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打開市場還需找准方向。著眼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往往能為副產物找到更匹配的用法。以前重卡大多『喝』油,如今越來越多重卡『喝』氫氣,這背後是一片廣闊藍海。渤化集團恰恰有著拓展氫能產業的條件——集團下屬的永利化工合成氨酸脫、渤海石化丙烷脫氫過程中,均產生氫氣。於是,企業成立新源氫能公司,以排放的廢氣為原料生產高純氫氣,建設加氫母站。如今,加氫母站一、二期均已投產,其生產的高純氫氣還可用於半導體等高端產業,助力企業開拓更多市場。
產線處處是機遇,『包袱』背後也有無限可能。不放過每一塊可以乘勢而上的『跳板』,前方的路自然越走越寬。(郭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