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師傅,店裡打烊了,門口有些垃圾麻煩來收一下。”晚上11點,和平區湖南路一家燒烤店的老板在微信群裡發了條消息,附帶一張垃圾堆放的照片。不到1分鍾,環衛工人就駕駛著小型垃圾回收車出現在店門口,戴著橡膠手套將分類好的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別裝車,臨走時還順手把地面散落的紙屑清掃乾淨。“天熱的時候垃圾味兒特別大,現在隨叫隨到,太方便了。”店主笑著豎起了大拇指。這溫暖的一幕,源於和平區近日新推出的夜間垃圾清運試點模式。
作為城市核心區,和平區不少街巷呈現“樓下商鋪、樓上住宅”的混雜格局,湖南路、浙江路、哈爾濱道等路段更是商戶密集,日均產生的垃圾量遠超普通居民區。過去,環衛工人的夜間清運時間固定在晚上10點,而許多商戶尤其是餐飲類店鋪往往要營業到深夜,關門時產生的垃圾只能堆在路邊,不僅散發異味、招來蚊蠅,還可能因行人碰倒造成路面污染,也給住在附近的居民帶來困擾。
為解決這一問題,區城管委經過多次實地調研,結合商戶營業時間、垃圾產生規律等特點,推出了“按需清運、機動響應”的創新舉措。區城管委在湖南路、浙江路、哈爾濱道三片商戶集中的區域進行試點,撤出大型垃圾桶,配備小型垃圾回收車,變固定為機動,“圾時收”隊伍9人倒班,從早6點到夜裡12點,根據商戶的需求,隨時提供上門清運垃圾服務。同時,建立了“商戶——環衛”微信群,每家商戶都能直接在群裡@對應片區的環衛工人,說明垃圾種類和數量,實現“線上點單、線下服務”的即時響應。“民生問題無小事,哪怕是一袋垃圾,也要讓群眾滿意。”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箱桶作業人員孫亞闖說:“自從試點開始,我們出動的頻率比以前增加了不少,雖然累,但看到街巷乾乾淨淨,心裡特別踏實”。商戶們也漸漸養成了習慣,不僅會主動將垃圾分類打包,還會在群裡互相提醒“別堆門口,叫師傅來收”。
如今走進試點區域,夜晚的街巷少了垃圾堆積的雜亂,多了幾分整潔清爽;居民們發現,樓道裡的異味消失了,清晨遛彎時再也不用繞著垃圾堆走;商戶們則覺得,門前環境乾淨了,顧客願意多停留,生意也更紅火了。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隨產隨清”機制的推行,商戶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高了起來——畢竟誰也不想因為分類不規范,耽誤了環衛工人上門清運。
下一步,區城管委將總結經驗,逐步把這一模式推廣到全區,讓“按需清運”成為常態,用精細化治理守護城市的煙火氣與潔淨美。(津雲新聞編輯王鈺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