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月22日,由天津市作家協會主辦,天津文學館承辦的『與新時代同行』系列活動『銘記歷史 筆鑄河山——天津文學館藏品展』在天津文學館開幕。

展覽共分為『黨領導下的左翼文藝』『津沽大地的延安文脈』『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三個部分。這次專題展共展示了40餘位親歷抗戰且在天津工作、生活和斗爭的作家的曲折歷程和經典之作,其中有孫犁的《荷花淀》、梁斌的《紅旗譜》、曹禺的《蛻變》、袁靜孔厥的《新兒女英雄傳》、馮志的《敵後武工隊》、穆旦的《贊美》等,通過手稿、書籍、圖片、影視、歌曲等豐富的史料再現,讓大家永遠牢記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傳承可歌可泣的抗戰精神。
在本次展覽中,大多數作家都有參軍報國的經歷,他們一手秉筆、一手拿槍,是作家,更是戰士。孫犁,曾任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荷花淀』派的創始人,『七七事變』後毅然加入了黨領導的抗日隊伍,組織抗日宣傳,開始了抗戰文學的創作、編輯和傳播工作。
梁斌,曾任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抗戰爆發後,回家鄉組建了第一支游擊隊。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六十年一貫制,做一名戰士為真理而戰,為真善美而戰,運用我的作品參與解放全人類的事業,為共產主義運動戰斗終生。』
阿?,曾任天津市文學工作者協會編輯部主任,在淞滬會戰中作戰負傷。徐光耀,曾任河北省文聯主席,《小兵張嘎》的作者,13歲參加八路軍,1949年寫於天津的《平原烈火》是新中國第一部抗戰題材的長篇小說。
天津籍作家馮志,《敵後武工隊》的作者,曾任冀中九分區武工隊小隊長,活躍在天津保定地區,雙手能打盒子槍,親手殺過十幾個鬼子漢奸。
詩人、翻譯家穆旦,曾任中國遠征軍英語翻譯,赴緬作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不忘創作。當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國土時,他們不僅拿起槍上陣殺敵,用槍杆子保家衛國。同時,還緊握手中筆,宣傳英雄事跡,鼓勵勞動生產,揭露日寇罪行,用筆杆子捍衛民族尊嚴,傳遞民族心靈深處的最強音。

『抗戰能夠勝利,就是因為全中國人民的團結一心。我們應該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角度去看待抗戰文學創作。』市作協副主席武歆建議,『當代的作家,特別是年輕作家一定要走出去,到廣闊的天地裡感受生活。只有走出去,去聽去看去感受,纔能對於創作有更直接的體會,纔能收獲更多靈感。通過文學作品去表現全民抗戰的那種精神力量和文化傳承,對於當下人們有著深遠的意義。心中懷有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力量,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克服,在新征程上創造新的輝煌業績。天津在抗戰過程中湧現了很多鮮活的人和事,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挖。』
以作家的視角,從創作的角度出發,書寫抗戰文學作品。市作協副主席閆立飛認為在參與這項活動的過程中,越發感到天津文學的歷史,尤其是紅色抗戰文學的歷史,是一個豐富的礦藏,值得關注和研究,這次館藏展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和契機,值得繼續深入下去。

作家孫犁的親屬張璇表示:『文藝作品是時代精神的號角,在抗戰時期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荷花淀》為例,歷經80年不衰,是因為在孫犁筆下,荷花淀獨特的風景美、淀邊漁人民的淳朴美以及在殘酷戰爭中依然保留下來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喚起了讀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向往;而頑強勇敢的雁翎隊激發了幾代讀者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的共鳴。今天的展覽中的幾十位作家們都在用筆書寫時代,書寫人民。他們的作品是把偉大的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的重要基石。』
『我們以文學形式紀念抗戰勝利,就是要學習傳承前輩們英勇獻身、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學習傳承前輩們櫛風沐雨、艱苦卓絕的優良作風,學習傳承前輩們為人民抒寫、為時代立傳的崇高志向。紅色文脈薪火相傳,文學事業本固枝榮。』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桂元在致辭中表示,『市作協將努力踐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重要要求,圍繞「出精品、出人纔」主責主業,守正創新,善作善成。建設「作家之家」,成為「作家之友」,打造津派文學品牌,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中,不斷發揮作協新作為、展現文學新力量。』
在開幕儀式現場,市作協主席尹學芸代表天津文學館接受百花文藝出版社捐贈的抗戰題材文學出版物,並頒發捐贈證書。
市作協主席團成員、委員會委員、作家、評論家、社區居民、文學愛好者等出席開幕式。現場的作家們表示,在今後的創作中要以老一輩作家為榜樣,以現實題材主題創作為牽引,緊跟時代,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講好中國故事、天津故事,不斷推出更多更好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體現中國氣派、中國風范、天津特色的精品力作,讓文學照亮生活,讓津城文采飛揚。
(津雲新聞記者 吳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