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葡萄,變成了一串葡萄。”
這個有趣的比喻來自上海啟源芯動力天津公司負責人。這一顆顆“葡萄”,是企業在天津結出的項目“果實”。
在一個新的城市落腳,挑戰與機遇並存,企業最擔心的是水土不服,往往先拿一兩個項目“投石問路”。啟源芯動力最先看上的是水上公園的一片水域,計劃運營幾艘電動游船。投石問路後,企業將天津市場摸了一遍,透過天津的港口優勢、產業集群優勢等發現了許多商機。不到一年,企業在津接連投資20個項目,總投資十多億元。
這個越乾越篤定的過程,映照企業對區域發展的信心。信心,自然不會憑空而來。產業對接會順利嗎?未來的發展空間大還是小?恐怕每個踏足新城市的經營者都在心裡打出這樣的問號。一個問題就代表一種需求。跟著需求走,不斷為企業解懮,提昇的是城市實力,提振的是發展信心。
項目果實越結越多,是因為“這裡有合作伙伴、有訂單、有上下游的產業協作”。企業落戶,不只是找個地方,而是要在與城市的深入聯動中,強化產業協同,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這是一場雙向奔赴,除了企業本身,城市同樣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既要看城市有什麼,有廠房、基礎設施、宜居環境等資源遠遠不夠,還要有產業集群、應用場景等資源優勢;也要看服務者懂什麼,懂企業、懂市場、懂需求,做行家、專家、管家,找准“產業感覺”纔能精准施策。
“有”和“懂”相輔相成,強強聯合下會釋放更大效能。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服務部曾接到一個緊急求助,園區內一家企業因為訂單交付時間短,所用原材料需要就近配套。開發區內的企業超過千家,誰能供貨?工作人員立刻拿出“產業字典”,企業情況、優勢產品等一目了然,很快,合作伙伴被篩選出來,所需材料只用三天就生產了出來。當有形的資源、無形的優勢碰上知己又知彼的多面手,市場空間被進一步打開、政策效力得以充分發揮、產業活力持續增強……有了這些,“外來客”自然不會滿足於“到此一游”,而是紮根深耕、長久布局。
提昇服務的過程,也是深化改革的過程。企業的急難愁盼裡並不只有辦證快不快、廠房合不合適等眼前問題,更有對創新資源優不優、產業活力強不強等的深遠考量。優化營商環境牽一發而動全身,改革之筆可以在很多地方著墨。當這一筆落在場景上,需要統籌謀劃應用場景建設和開放應用,讓不同產業和技術都能找到更多用武之地;當這一筆落在成果轉化上,企業到高校去“淘寶”成為常態、教授兼任科技副總也不再是新鮮事,產學研走向深度融合,書架到貨架的距離越來越短;當這一筆落到服務上,在治理之變、機制之新的托舉下,“高效辦成一件事”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大家的關心事成了省心事……無論是哪一筆,關鍵要落到實處。讓企業看到實在的變化,享受到真正的實惠,改革的大手筆纔能化作生產力。
越甜的“葡萄”,越會自己“說話”,好項目、好企業本身就是金字招牌。內外兼修,吸引更多甜蜜的“果實”成串、成片、成林,一座城的日子也會越來越甜蜜。(楊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