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小區必須乘擺渡車,需按順序配送,送餐時保安全程陪同,每次只能一人送貨其餘騎手在車內等候……近日,上海一小區的外賣配送規定引發騎手集體吐槽,『再也不送這個小區了。』
小區被外賣員集體拉黑暴露了什麼?在這個講求效率與溫情的時代,能否兼顧不同需求,為『兩難』問題找到更好解法,考驗著治理智慧。
讓『兩難』變『兩全』,要靠創新治理方式破題。有的地方在小區門口設置外賣快遞專車,供騎手無縫切換使用,既保障了小區秩序,又加快了送餐速度。還有的地方借助智慧化管理系統,驗證騎手身份,實現掃碼快速通行。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以更精細、更智能、更富有同理心的管理方式,可以在兩難、多難之間找到平衡點。
城市治理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書寫,只有讀懂了『共』字的深意,纔能用最細膩的筆觸,勾描出更有品質的生活。就像有的地方鼓勵騎手化身『流動網格員』,在走街串巷、深入萬家的同時,將看到的問題『隨手拍』上報;還有小區聘請騎手小哥當『榮譽樓門長』,在公共空間改造、樓門文化建設等公共議題上有了獨特視角。這些創新實踐,拓寬了參與治理的渠道,也在激活城市肌理中蘊藏的多元智慧,更詮釋出『共』字蘊含的效能密碼。
從破解兩難到追求共建共治共享,背後都是對『尊重』二字的溫暖詮釋。曾幾何時,市民走進地鐵納涼被視為煞風景的存在,而今很多地鐵站點闢出專門的納涼區,供市民和游客休息。這些微小的配置,如同一面鏡子,照見城市的溫度和人文底色。無論是社區管理,還是城市治理,核心都是人。當我們深度思考如何讓公共資源更公平地惠及每個人,讓身處其中的人們都能心生歸屬感、充滿獲得感,這樣的城市更有人情味和吸引力。(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