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組織在經貿合作方面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巨大潛力,在貿易便利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多個領域取得切實進展,合作范圍也從能源、農業等傳統領域,逐步延伸至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
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已從最初的6個創始成員國,擴展為包括10個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及14個對話伙伴國在內的國際組織,成為當今世界覆蓋面積最廣、囊括人口最多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作為歐亞大陸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多邊平臺,上合組織在經貿合作方面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巨大潛力,在貿易便利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多個領域取得切實進展,合作范圍也從能源、農業等傳統領域,逐步延伸至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對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進出口2.11萬億元,同比增長3%,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勢尤為顯著,工業機器人和農業機械分別實現27.1%和47.8%的快速增長,反映出上合組織區域貿易的強勁活力。這一成果得益於貿易便利化措施的持續推進,例如,青島上合示范區通過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關稅保證保險模式和農產品綠色通道等創新機制,整體通關效率較改革前大幅提昇。
同時,上合組織互聯互通建設在機遇與挑戰中穩步推進。中歐班列『上合快線』常態化運行和中吉烏鐵路實質性建設,標志著『硬聯通』取得關鍵進展;國際公路運輸(TIR)跨境電商專線大幅提昇物流時效,義烏—第比利斯線路運輸時間縮短到12天至15天;中吉烏鐵路項目正線工程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段重點隧道已於4月開工,建成後將成為重要跨境運輸主通道。
值得期待的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建的中國霍爾果斯『智慧口岸』通過區塊鏈與人工智能(AI)技術實現通關效率提昇50%,未來這一數字化模式將推廣至上合組織的主要口岸,有望為區域互聯互通注入新動能。
此外,上合組織各國產業鏈協作正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合作領域已從能源、農業等傳統產業,逐步拓寬至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
中國制造基礎堅實,中亞資源儲量豐富,俄羅斯在關鍵技術方面優勢明顯,三方合作潛力巨大。中俄農業合作示范區年加工能力已超過50萬噸;中哈產能合作累計吸引投資逾300億美元,並創造超過5萬個就業崗位;2024年,中國在烏茲別克斯坦建成1吉瓦光伏項目,並在哈薩克斯坦推動水電及風電裝機容量突破1000兆瓦。
也要看到,上合組織經貿合作還面臨各國技術標准不夠統一、不同口岸通關效率存在差距、人纔流動不夠順暢、數據跨境規則協調不足等問題,接下來應進一步提昇貿易便利化水平和合作效率。
展望未來,上合組織應在多個關鍵領域持續發力,推動經濟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制度層面,應進一步深化制度型開放,不斷提昇貿易便利化水平;基礎設施方面,著力強化『硬聯通』,設立專項基金推動軌距標准化改造與智慧物流樞紐建設,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產業合作上,應制定明確的產業鏈協作路線圖,重點培育新能源、數字經濟等跨國產業集群。各成員國應繼續弘揚『上海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斷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攜手推動區域共同繁榮發展,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持續注入『上合力量』。
(作者系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