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支持。海外華僑華人出人出資出力,與祖國共命運。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與中國人民同呼吸。美國志願航空隊奔赴中國戰場,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在這些來自海外的正義力量中,還有200多名蘇聯飛行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重慶市萬州區西山公園裡,矗立著一塊特殊的漢白玉墓碑,正反兩面用中俄雙語鐫刻著:“在抗日戰爭中為中國人民而英勇犧牲的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庫裡申科之墓。”這是一位英雄飛行員最後的歸宿,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無私援助中國抗戰的見證。
中國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其中蘇聯向中國派遣了由2000多人組成的援華航空志願隊參與作戰。由庫裡申科做隊長率領的轟炸機大隊是當時中國戰場先進的空中打擊力量。

庫裡申科對中國人民遭遇的苦難充滿同情。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動情地記述道:“在漢口街道上,我看到母親抱著被炸斷雙腿的孩子哭泣。”“但中國人更堅韌,他們用木棍和石塊反擊坦克。”“如果犧牲了,請告訴我們的兒子:爸爸的飛機殘骸裡有一本中國孩子的課本,扉頁上寫著‘正義必勝’。”
正義必勝的信念讓庫裡申科創下驚人戰績:在武漢空戰、重慶保衛戰中,他指揮的機群摧毀多架日本戰機。
1939年10月14日,庫裡申科率隊執行任務時遭遇日機攔截,庫裡申科的戰機被擊中。為避免墜毀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他放棄了跳傘機會,選擇在長江江面迫降,被江水卷走犧牲。
萬縣群眾為庫裡申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當地綢緞商捐出了珍藏的楠木棺材,學生們合唱《伏爾加船夫曲》為他送別。這份跨越國界的真情,仿佛在回應庫裡申科曾在給家人的信中描述的一幕:“中國農民給我送來新摘的柑橘,他們就像家鄉第聶伯河畔的鄉親。”

抗戰期間,蘇聯援華航空隊有236名蘇聯飛行員長眠於中國。重慶萬州民眾至今仍堅持為庫裡申科守墓。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何虎生:“守墓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中國人民不忘恩情,守的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美德;另一方面守的是一種抗戰精神,抗日戰爭是正義與邪惡,一個生死局面的較量,中國人民抗戰的勇氣和決心,使世界人民看到了希望,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和正義人民的支持。”
蘇聯、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國是支持中國抗戰的重要力量,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寶貴的人力物力援助。

美國向中國提供了武器、彈藥、汽油等抗戰物資。美國志願航空隊,也就是飛虎隊奔赴中國戰場。飛虎隊共擊落敵機2600餘架,2000多名隊員在作戰中犧牲。飛虎隊不僅直接對日作戰,還建起了向中國運送急需物資的“駝峰航線”。
1942年3月,日軍切斷運輸援華物資的滇緬公路,為打破封鎖,中美兩國共同開闢了空中航線。這些航線必須飛越地形復雜、氣象多變的喜馬拉雅山脈,一座座高山峻嶺有如駱駝之峰,所以稱作“駝峰航線”。
飛虎隊飛行員們在援華作戰中,展現了無畏的勇氣。

1943年8月21日—24日,飛虎隊第308轟炸大隊連續空襲日軍在漢口的基地。8月24日,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圍攻,飛虎隊出擊的24架轟炸機,17架被擊落。飛行員們明知生還無望,仍堅持以200米超低空精准投彈,摧毀了漢口港80%的日軍燃油與彈藥儲備。
在烈焰吞噬機身的最後時刻,多名飛行員堅持用無線電傳回敵情。羅伯特·李機組在墜毀前發送的電文尤為悲壯:“坐標N30°35' E114°17',高射炮密集區……永別了,願你們順利。”這份以生命為代價的情報,被地面完整接收,標注於作戰地圖。
回望抗戰史,這樣的身影還有很多。

1942年10月,載有1800多名英軍戰俘的日軍運輸船“裡斯本丸”,未按國際公約懸掛戰俘船標識,在舟山海域被美軍潛艇擊沈。舟山漁民出動46艘小漁船、65次往返,頂著日軍機槍掃射,救起384名英軍戰俘。
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來自德國的拉貝聯合15位國際友人建起4平方公裡的安全區,庇護了25萬中國難民。拉貝和同伴們每日徒步為難民搬運糧食,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感激和尊重。

當拉貝因為德國政府的強令,必須離開中國時,自發為他送行的難民隊伍綿延數公裡,大家將連夜趕制的禮物塞進他的行囊。對於自己的離開,拉貝在日記中寫道:“我像罪犯一樣羞愧。”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郝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其實是共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一場雙向奔赴。一方面是雙方不斷認識、不斷融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強大力量的過程;另外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國家、其他政黨、其他國家的人民也在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是各國正義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持續倡導和踐行共同抗擊法西斯的理念,是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的關鍵推動者。

早在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就預見性地將中國抗戰納入世界反法西斯體系。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接見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時,首次系統闡述建立“太平洋聯合戰線”主張,並通過海外報刊向國際社會傳播“聯合戰線”理念。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即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呼吁“締結軍事同盟”、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宣言》敏銳指出“日本在太平洋的進攻直接威脅世界四分之三人口”,這一論斷打破了當時的“歐洲中心主義”戰爭觀,促使反法西斯陣營重新評估亞洲戰場地位,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起到促進作用。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承諾動用全部資源對抗軸心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何虎生:“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迅速發表宣言,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戰略預見和對戰爭以後形勢發展的趨向判斷。”

1945年9月2日,隨著日本簽署《降伏文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告訴世界,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將維護國際正義與全球化國際秩序確立為基本宗旨。
時至今日,中國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傳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人類“守望相助”的寶貴信念。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精神的時代延續。

2015年3月,也門爆發大面積武裝衝突。在亞丁灣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趕赴也門,不僅在炮火中撤出中國公民,同時協助來自15個國家的外國公民安全撤離。
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打破地緣政治隔閡、“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實踐。十多年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不僅給相關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郝棟:“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霸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不斷交織,中國共產黨人洞悉世界發展的局勢,把握時代發展的大勢,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越來越多的國家響應三大全球倡議,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既是對偉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精神的繼承,也是新時代守正創新,推動構建更加美好明天的中國共產黨的具體舉措。”

歷史證明,任何割裂人類的霸權強權終將被埋葬,唯有文明互鑒的星火能融解一切堅冰,引領我們走向和平與繁榮。









